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97.119
  • 期刊

從多元文化到多元文化教育

摘要


本文首先探討多元文化概念的出現,其次說明多元文化在臺灣的發展,尤其以原住民族的語言與文化發展來論述,最後闡述多元文化教育做為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議題之一,應該如何融入課程及教學當中。多元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對過去單一文化的國族主義的消解,尤其是促使少數的族群文化得以彰顯。「多元文化」的原始意涵是「多元的族群文化」,然而,「族群」的指涉意涵自西方引進之後逐漸衍生而擴義,各族群試圖透過多元文化概念,讓自身族群獲得保障。臺灣的多元文化政策,緣起於《憲法》增修條文,其脈絡與原住民族爭取正名的過程有關。臺灣的多元文化,即是以多族群及多語文的社會環境為背景而發展成形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對此社會環境的因應,乃是提出多元文化教育議題,並透過核心素養的學習及議題的適切融入課程,來達成「體認文化的豐富與多樣性、維護多元文化價值、養成尊重差異與追求實質平等的跨文化能力」的學習目標。語言是族群文化最明顯且最根本的特徵。語言一旦消失,則民族文化難以保存。多元文化教育與多元語文教育的推展,互為表裡,是臺灣各族群在面對全球處境與未來社會,應當持續努力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林修澈(2001)。原住民的民族認定。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國家教育研究院編(2014)。文化保存。臺北市:五南出版公司。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初稿)。取自http://12cur.naer.edu.tw/main/showNews/352
陳伯璋(2009)。當前多元文化教育實踐與省思—兼論新多元文化教育的可能。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1,1-1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