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111.52
  • 期刊

臺灣發展自主低軌AIS衛星趨勢探討

摘要


鑑於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簡稱AIS)逐漸普及,其商業規模與各項船舶數據應用之商業價值與日俱增,惟一旦船舶遠離AIS岸台訊號接受範圍,超過通訊距離(20~40海浬)時,意謂著失去船舶資訊之掌控,因此,全球致力於低軌道AIS衛星發展,並於軌道中運行形成衛星網絡,解決通訊距離受限之問題。星鏈優勢相較於AIS地面接收站,能提高更廣泛之覆蓋率,從而消除對AIS地面接收站依賴,至2021年為止,總計已超過300顆餘衛星,本文藉由探討臺灣發展AIS衛星之背景條件,盤點全球AIS衛星發展、商業規模與近10年臺灣發展現況,瞭解臺灣近幾年太空產業訂定相關法規已逐漸完善、產業鏈能量充足,晶片供應能支持需求、不論是設備檢修、維運服務與關鍵零組件製造測試,皆使臺灣發展自主低軌AIS衛星具備發展性及潛力。

關鍵字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李政達、蔡立宏、錢樺 (2022),「臺灣發展自主低軌 AIS 衛星之倡議」,第 23 屆海洋與水下技術研討會,2022 年 5 月。
張憲國、李俊穎、黃茂信、陳蔚瑋、劉勁成、曾士瑋、曹勝傑,「船舶特高頻資料交換與航行風險評估之技術發展」,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22 年 3 月。
方振洲,「發射台灣的立方衛星」,國家實驗研究院科學發展期刊,第 517 期,60~66 頁,2016年 1 月。
Eriksen, T., Høye, G., Narheim, B., & Meland, B. J. (2006), “Maritime traffic monitoring using a space-based AIS receiver.”, Acta Astronautica, 58(10), pp. 537-549.
Lin, H. C., Fong, C. J., & Chang, H. K. (2018), “Taiwan CubeSats for Outer Space Explo-ration.”, iCubeSat 2018, the 7th Interplanetary Cube-Sat Workshop.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