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193.179

摘要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準的不斷地提高,健康與長壽是現代人們夢寐以求的願望,無論是老弱婦孺,還是青壯年,都希望自己擁有一個健康長壽的身體。從健康食品、生機飲食,而至中醫食療,無不是反應當今社會的需求。中醫食療是在中醫藥理論基礎下,將中藥與某些較真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而成的。是取藥物之性、食物之味,食借藥力,藥助食威,二者相輔、相得益彰。中醫食療不同於一般的中藥方劑,又與普通飲食不同,是一種同時真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且又能治療疾病、強身、抗衰老的特殊食品。中醫食療是中國醫藥學的一部份,因此它不論是在藥物與食物的配伍方法,或是在辨證施膳方面,均是以中醫藥學的基本理論為主。它針對臨床的各種證型依據藥物、食物的性能,有規則地進行調配、組成各種中醫食療,用以矯正臟腑機能,或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辨證論泊是中醫特點之一,在施用中醫食療時,也是以這一理論為指導原則,根據食用者的真體情況,而因地、因時、因人施膳,強調既要看到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的不同,又要注意地理和氣候的差異,把人、地理、氣候和環境合起來,進行全面的分析與施膳。隨著中醫藥的被重視,中醫食療也日益受到囑目,從之前的冬令進補,到今日的中醫養生,均是中醫食療所造就成的。從古早「醫食同源」,以預防為主的中醫食療,就無形地存在人們的生活飲食之中,但因生活水準、品質的提高,飲食除了溫飽之外,還開始有不同需求,保健、強身、抗老、延壽等,中醫食療也因此受到大眾的熱愛。雖是先人幾千年的智慧結晶,但也有部份是已不能應用,或是經長時間篩選,出現不適合的中醫食療方,但因中醫食療剛剛竄起,受民眾熱愛,民眾往往較盲目地跟從,不管適不適合自己的病情或體質,通通照單全收,此與中醫藥的基礎理論相背而行,所以如何將中醫食療加入現代營養學,古今串連使之科學化,並將正確的中醫食療、觀念、衛教給民眾,使它更有效,更充分地發揮作用。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宋翔倫(2015)。臺灣進補觀念的轉變〔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100520161509141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