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是南投縣最著名的觀光勝景。關於日月潭的名稱由來及各種命名,鄧相揚《日月潭史話》有詳細的歸納整理:「日月潭為台灣第一大湖泊,以不規則菱形的日潭及細長弧形的月潭構成,故得名。日月潭的邵語稱為zintun,可能是日月潭最早的稱呼。日月潭名稱首見於道光元年(1821)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遊水裡社記〉,在其所著《蠡測彙抄》一書中,引錄云:『其水不知何來,瀦而為潭,長幾十里,闊三之一,水分丹、碧二色,故名為日月潭。』其後隨著漢人移墾水沙連,以及歷代政府的治理,和騷人墨客的文藻加以命名,日月潭逐有許多稱呼,諸如『水社大湖』、『水裡湖』、『水裡社潭』、『水社海仔』、『竹湖』、『龍潭』、『龍湖』等,晚清時更有洋人傳教士來到日月潭,試圖向邵族人傳教,亦將日月潭賦名為『Dragon Lake』、『Lake Candidius』、『Nin-Isivatan Lake』等名稱。」日月潭勝景歷來為人所稱譽,如《彰化縣志》謂:「真海外別一洞天也(堪輿家以此潭為廕龍池)。」鄧傳安謂:「嗚呼!臺灣乃海中一嶼耳,嶼之中有斯潭,潭之中又有斯嶼,十里如畫,四時皆春,置身其間,幻耶?仙耶?真耶?凡耶?」連雅堂謂:「日月潭之勝,冠絕海外,不獨臺灣乏此佳地,即九州之大亦少此仙寰也。」皆對其有相當高的評價。清道光年間的「彰化八景」,其中之一的「珠潭浮嶼」,即是歌詠日月潭,黃驤雲、陳雲、曾作霖、陳玉衡均有詩作,並見陳漢光《臺灣詩錄》。光緒年間的「雲林縣八景」,其中之一的「珠潭映月」,也是歌詠日月潭,陳世烈有詩作,見清倪贊元《雲林縣採訪冊》,施士佶有和詩,見氏著《後蘇龕合集》。日治時期發展為「日月潭八景」,包括「潭中浮嶼」、「潭口九曲」、「萬點漁火」、「山水拱秀」、「蕃家杵聲」、「荷葉疊錢」、「獨木蕃舟」、「水社朝霧」。戰後初期曾永坤創作有〈日月潭十八景〉組詩,將原有的八景繼續擴增至十八景,景數之多是三百多年來臺灣各地八景詩系列所未曾有過的。這組詩見氏著《臺灣日月潭史略.明海大觀》,採用多視角全方位的描寫手法,將日月潭的自然及人文地理景觀詳盡刻畫,達到空前未有的細密熨貼,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步。曾永坤(1902-1976),南投縣竹山鎮人,竹山重慶寺主持,中國佛教會南投縣支會理事長,曾任日月潭玄奘大師靈骨臨時奉安所住持(1956),並主持籌建日月潭三藏塔寺,對日月潭的景物情有獨鍾。他在《臺灣日月潭史略.明海大觀》一書自序,推崇日月潭勝景說:「日月潭乃臺省第一之名勝。潭口九曲,十八勝景。潭廣八、九里,環可三十六里,海拔二千四百尺之高峰。四面高山,中為大湖,湖中復起一山,青嶂白波,雲水飛動,海外別一洞天,擬之桃源壺嶠。……中外學者,當道偉人,凡蒞本省者,若到日月潭遊一遍,人是凡夫骨亦仙。春聽鶯啼鳥語,妙樂天機;夏聞蟬噪高林,豈知炎熱;秋睹清風明月,星燦光耀;冬觀雪嶺山川,蒲團煖坐。朝則白雲為友,暮與明月作朋。一味存方便,一意究禪機。受名師而開茅塞,遇益友以啟愚蒙。任遊名山勝景,閬苑蓬萊,洵足樂矣。光復以來,遠自內地蒞臺觀光者,莫不以睹此名勝為快。」由於曾永坤將日月潭尊奉為明心見性的清修勝地,因而〈日月潭十八景〉組詩會有如此邁越先賢的詳贍深刻描寫。這組詩文筆清麗,生動靈活,淋漓盡致,趣味盎然,並且寄寓精深的佛教人生哲學,應是足可與山川大地同垂不朽的傑作,因特詳加考釋,以廣流傳,並供鑑賞吟誦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