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64.249

摘要


一、前言—昆明的民族及其歷史(一)昆明市是雲南省省會,國土面積為1.6萬平方公里,人口375萬(1995)。同雲南省一樣,昆明是一個多民族的省會城市,共有45種少數民族48萬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13%,其中人口在5千以上的少數民族有8個:彝、回、白、苗、傈、僳、傣、壯和哈尼族。昆明歷史悠久,三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滇池東岸就有人類居住,二千多年前昆明地區就已是由四川到緬甸、印度和到越南的「蜀身毒道」和「蜀安南道」上的重要樞紐;自1275年元代設雲南行省起,昆明就一直是雲南省會。昆明三面環山、南瀕滇池,市中心海拔1891米,年平均氣溫15.1℃,平均日照2400小時,降水量950毫米。四季如春的氣候賦予昆明「春城」的美名,優越的自然條件為昆明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二)自西漢時代起,就有漢人由中原向雲南滇池地區遷移;唐代朝廷用兵南詔,南詔用兵四川,數十萬漢人留在雲南;明代在雲南實行大規模軍屯,中原人民來滇者不下五十萬,從此雲南的漢族人口開始超過了當地土著民族人口,成為了多數民族;之後的抗日戰爭和革命又帶來了大量的漢族移民,使雲南的漢人占到了總人口的2/3。元代雲南行省的建立為雲南帶來了大量的回族和蒙古族人口。歷史上和近、現代的民族交流帶來了文化,也包括飲食文化的交流。今天的滇味飲食文化,乃本地土著民族飲食文化與外來漢地飲食文化在長期的歷史交流中所形成。二、昆明地區各民族的傳統飲食(一)昆明漢族的傳統飲食:滇味飲食滇味是由雲南滇東北、滇西和滇南三個地區的飲食風味匯集而成。此三地區的食品風味分別代表了雲、貴、川交界一帶漢族,滇西彝、回、白族、納西等少數民族以及滇南漢族的飲食風味。滇味飲食雖與川味飲食相近,但早已自成風格。它是以漢菜為主,兼容雲南主要少數民族飲食的一種風味。滇菜的代表有過橋米線、三七汽鍋雞、宣威火腿、、宜良烤鴨、竹蓀、雞縱等。滇味的特點是鮮香滋嫩、酸甜適度、辣麻適中、講究原汁原味。(二)昆明的各式民族風味飲食昆明也是雲南少數民族風味飲食的匯集地。昆明的回、傣、彝、白、景頗、佤、苗等民族食品菜餚尤具特色,如回族的全羊席、牛干巴,白族的乳扇、乳餅菜、傣族的香茅草烤雞、酸筍魚,彝族的湯鍋羊肉,景頗族的竹筒肉,佤族的炒螞蟻蛋、苗族的油炸飛螞蟻、石蹦(一種田蛙)等。昆明少數民族菜餚的特色是古風獨存,五味俱全、酸辣為主,善於就地取材,飛禽走獸、山茅野菜均可入席。三、昆明地區的現代飲食:對「風味」的追求(一)粵味廣東飲食近年來在昆明發展很快。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港、台影響的擴大,以「生猛海鮮」、「廣東草茶」為代表的廣東(廣州方言區)飲食在昆明大行其道。吃海鮮喝早茶成了追求廣州、香港文化的時尚。(二)「洋」味九十年代以來,西方的快餐飲食如漢堡包、三明治、肯德基炸機、披薩餅等成了比粵菜更時髦的「現代」飲食。在一些特定的地區形成的「西餐街」成了年輕人和「老外」的常去之處。(三)「風」味除了異國風味外,各種餐飲也都競相以民族風味、地方風味、「怪味」、「原始風味」競爭食客。四、討論:飲食文化與民族(一)飲食與文化食物是社會意義的儲藏物,是表達和形成人際關係的最有利工具;任何食物的體系都具有物質的、社會文化和營養的方面;所謂飲食文化包括了食品物質本身、食品的製作、食品的飲用方式以至餐飲具以及食品的分類、食品的象徵和飲食風俗等方面。(二)飲食與民族每一個民族的飲食都有它一套內在的文化觀念,因此對飲食的研究也是對民族文化研究的一個路徑;民族飲食文化可以表達和加強民族性;民族交流包括了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民族間交往的程度和性質可在民族的飲食上反映出來。(三)飲食與社會飲食文化的變化是社會變遷的民俗表現;人們對飲食上「土」與「洋」、「大餐」與「小吃」、「營養」與「風味」等的偏重和追求生動地反映著世道的變遷。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陳美伶(2007)。外燴餐飲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之關係─以中部地區外燴客戶為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118-0807200916275416
宋蕙君(2014)。客家飲食文化與客家意象對客家美食購買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8-19062014162956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