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51.133

並列摘要


引言飲食為「農用八政」之首(見《書經》〈洪範〉)。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不同的地域(或民族)有著各自的飲食風俗和特色。飲食特色屬於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構建及劃分,緣於地理環境和社會結構兩大方面諸因素的結合而致。地域飲食特色的形成與傳承,則同固定的農業經濟(尤其是小農經濟)和社會變革,以及自然環境、物產資源、歲時氣候、飲食習俗等方面密切相關。荊楚地域,有廣、狹二義。嚴格(狹義)地說,主要是指作為荊楚腹地的鄂(荊)、湘(楚)一帶;廣義地說,則涉及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最盛時的勢力範圍以及楚(含越、巴等)裔較為集中居住並且世代傳承其習俗風情(有多少之別)的地方。壹、食多方些一、主食,含以大米為主的飯食與以糯米為主的點心。二、菜餚,包括餚、菜、湯、羹及佐料、烹調等。三、飲料。四、水果。貳、好食異味一、古代越、楚食俗中的好食異位。二、近現代楚、越後裔的好食異味。三、好食異味的奧秘揭示。參、嗜酸喜辣 一、古代越、巴、楚食俗中的嗜酸。二、巴、越、楚食俗中的喜辣。三、近現代楚、越後裔的嗜酸喜辣。肆、人神共享(饗)一、從楚俗祭飲食(「媵祭」)說起。二、《楚辭》〈二招〉中的祭祀與飲食。三、南朝(梁)《荊楚歲時記》的祭紀與飲食。四、宋代《岳陽風土記》中的飲食與祭祀。五、明清地方誌中的飲食與祭祀。伍、結語綜上所述,可作如下概括:一、荊楚飲食源遠流長(可溯源至萬年前玉蟾岩「道縣」的稻作遺存及八千年前彭頭山「澧縣」的原始陶片),以其互有關聯的諸多特色自成一體。上述四大特色中的前三個,是從物質和風味的角度來說:後一個(人神共享)則是從精神、信仰的角度闡述。物產豐富、烹調多樣、技藝高超(名廚輩出)、風味奇特,形成了荊楚(越、楚,南方)飲食特色的「主線」;巫風流行,祭儀繁多,從最初把飲食當「神」到神人分享,再到人的覺醒(神的式微),勾勒出了荊楚飲食特色的「副線」。此「主線」、「副線」的奇妙交織,奠定了荊楚飲食特色的獨特格局。二、荊楚飲食及其特色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地位和代表性。建立在悠久的南方食文化基礎之上的荊楚飲食,同時又不斷地吸收了北方食文化的許多長處,「挾南北兩大飲食系統和烹飪技藝之長」,因而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楚國就成了著名的「美食之鄉」;明清以降的「八大菜系」中有七大菜系出自「楚吳百越」之地的南方。這些都表明,獨樹一幟的荊楚飲食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很有代表性,有著重要的地位。

並列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蔡秉書(2014)。神人間的宴王饗宴-以臺南西港刈香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25/NKUHT.2014.00016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