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24.18
  • 期刊
  • OpenAccess

漢族佛教僧伽服裝之研究

摘要


佛教肇興於北印度,創始者──佛陀曾為僧伽制定適於修持、求道的服裝規制。其後,佛教及其服裝規制傳入中國,及於臺灣。但目前臺灣的僧衣卻與印度差異甚大,近年更在佛教界引起爭議;因而進行本研究。歷來研究僧衣者甚少,為此,對資料的搜集儘求寬廣,但覺「歷史事實」經過詮釋傳抄成為「歷史文字」後,往往有所出入。因以「歷史訊息傳遁模型」這個治學理論來評鑑資料, 並藉賴實物和圖像的證據來解讀歷史。分「制衣」與「聽衣」兩類以探索其造形、款式、用色和質料規制的演變, 并探討漢僧服裝和漢族民俗固有服裝的關係。最後歸納前賢、高僧對漢族僧衣意義的詮釋, 分為僧伽本身與外在關係兩部份來求其辨解。因得其大要如下:一、漢僧服裝的形成和流變制衣源自佛陀所定的「三衣」,即:安陀會、鬱多羅僧和僧伽黎。其款式、用色和材質各有其特徵與涵義,故有種種異稱。聽衣款式乃分別受印度、漢地、西域和上述之文化交融所影響。歷代漢族僧伽服裝的造形,也有多種不同於傳統印度僧伽著裝的形式。二、漢族僧伽服裝發展和漢族服裝的關係漢僧服裝款式造形深受讓人以「暴露肢體」為不善的觀念影響,於是形成偏衫,與種種異於印度的穿著。其款式、用色和質料也分別受到漢人自有八卦陰陽和五行符號之應用的思想,和服色哲學之滲透,因而在義理的詮釋方面有所差異。三、漢僧服裝的涵義最重要的是要藉賴特定的服裝形象,具有強烈的識別,用期協助僧伽修行, 達成斷除三毒「貪、瞋、癡」的意圖。此乃作者之碩士學位論文,承蒙恩師王教授宇清和惠敏法師之指導,以及多位師友的協助,內容多達十萬餘言,無法盡述於此,故僅摘要其續論與結論,以利讀者瞭解此研究之動機、目的、方法和結果, 并予指正。

關鍵字

服裝史 僧衣 僧服 袈娑 服飾文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