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在臺灣地區大腸癌發生率、死亡人數,每年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分別居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2位及第3位。尤其因為現在飲食習慣西化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大腸癌不再只是老年人的癌症。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如果大腸息肉是屬於腺瘤性腸息肉約5到7年就可能進展成癌症,藉由大腸鏡檢查可以及早發現息肉,進而將之切除以避免發展成大腸癌。國健署推動4癌篩檢中的糞便檢查就是為大腸癌高風險族群50至74歲民眾,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篩檢。一般正常情況下腸道是不會有血液存在的,除非是腸黏膜有破損,如痔瘡、腸道發炎(如急性腸胃炎),大腸息肉或大腸癌(腫瘤或息肉受到糞便摩擦而出血)等種種原因造成黏膜受傷,因此篩檢結果陽性只是告訴我們腸道有「傷口」,至於確切的原因為何,就得仰賴大腸鏡來分辨這樣的「傷口」是不是單純的痔瘡、大腸息肉或是大腸癌所造成的。而有問題要進一步接受內視鏡檢查時,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是找出大腸內管腔病灶的首要條件,除了先進的儀器、臨床醫師熟練的操作技術及經驗以外,患者檢查前清腸的準備更是最重要的關鍵,其中要點包括:正確的清腸飲食:低渣及清流質飲食等、正確使用清腸劑及準確的給藥時機,3大原則缺一不可。目前臨床上有許多評估腸道準備乾淨程度的標準(bowel preparation scales),例如:Aronchick scale、Ottawa bowel preparation scale及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另外,對於某些特定類別的病患,例如:便秘、腸躁症、懷孕、哺乳或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本篇也有針對清腸劑選擇做探討。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optimize website functionality and user experience,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analysis technology for website operation, analysis,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s.
If you continue to browse this website, it means you agree to the use of cookies on thi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