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大腸負責吸收腸道中的水分,而隨著年紀的增加,大腸的腸壁逐漸變厚、容積減少,腸蠕動異常、或飲食中缺乏纖維、腸內壓力增加等,大腸內壁較脆弱的黏膜被擠壓到腸壁肌肉層外,形成凸出的囊袋稱為大腸憩室。根據研究超過60歲族群中約有50%有大腸憩室症(diverticulosis)。當糞便掉入大腸憩室成為糞石會刺激周圍組織、引起腸道細菌感染,此時大腸會出現明顯發炎,稱為大腸憩室炎(diverticulitis);臨床上僅約15-20%的大腸憩室症患者會出現大腸憩室炎。病人第一次感染通常不會有太嚴重的後遺症;不過若是反覆感染就可能發生大腸膿瘍或穿孔,會引發比較嚴重的出血與感染症狀,可能引起腹膜炎或全身性感染,此時有致命風險需要手術治療。而腹膜炎的主要表現是腹痛及發燒、畏寒,可能伴隨噁心、嘔吐、腹瀉或是便祕等輕微腸胃不適的症狀,嚴重者可能出現呼吸急促、寡尿、低血壓,甚至休克死亡;誘發腹膜炎的病因包括腹內臟器的急性穿孔與破裂例如:急性闌尾炎、消化性潰瘍、胃潰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