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213
  • 期刊
  • OpenAccess

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

摘要


近百年來位居南臺灣的高雄以其優異的經濟地理條件及近代化港埠、都市建設,1920年高雄設市,1979年改制為直轄市,2011年起高雄縣市合併擴大成為新的高雄市。早期在此居住營生的有南島語族平埔族原住民族;清治時代大量中國閩粵移民來此開拓新家園,移住客家亦落地生根;號稱「三點水」的澎湖人,構成高雄的生力軍;1949年又有中國大陸各省人民移住臺灣,高雄地區具備的軍事屬性而有不少所謂的「外省人」,南臺灣的包容力使外省人也再難分芋仔或番薯;20世紀末期隨著跨國勞動與婚姻的全球化,外籍配偶構成臺灣人的新成員,高雄的豔陽天讓南洋姐妹花更容易適應新婆家。高雄縣市合併可使長期因行政區域分劃而有所分隔的縣市民融合成為同一市的市民。本文以時間為縱軸,敘述不同族群在各該時段的發展歷程,希望藉此歷史論述強化新的大高雄市民的共同歷史記憶,培養新的市民意識。高雄縣市合併後,新的高雄市土地人口資源增加,岡山鳳山旗山三山歸一市,旗后山、鼓山不是相當相抗而是應援共響。回顧1920年打狗更名為高雄,同時改制為市,90年後再從高雄工業港都成為大高雄市,所有高雄縣市民眾行過的歷史跡痕,都成為都市共同體意識的基礎,而此市民意識與涵養也將是高雄往前向上發展的動力。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