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本官方列入地方病的登革熱,是一種由境外移入的熱帶急性傳染病,病患會出現發燒、頭痛、筋骨酸痛、出疹、食慾不振、白血球降低等症狀,嚴重者還會出血甚至死亡,不過死亡率極低。日治時期,臺灣曾於1902、1915、1924、1931、1942年出現過登革熱大流行,每次4月到11月為流行期,先從南部濱海區再及中北部。南部疫情在7、8月達到高峰,北部則為8、9月,到了11月天候已經轉涼,疫情便急速下降。登革熱病患以青壯年罹患率最高,都市罹患率又高於鄉間,都會區日本人罹患率也高於臺灣人。為了瞭解並控制登革熱,臺灣醫學界於1910年起投入病理之調查研究,政府則透過警政系統大力推動環境衛生教育,教導民眾清理病媒蚊滋生源、避免被蚊蟲叮咬、接受預防注射等,掀起全民撲滅登革熱運動,成果也逐漸顯現。然因登革熱病毒多樣,研究者未能完全掌握其病株,進而研發出特效藥或疫苗,故迄今仍無法杜絕其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