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的發展以港著稱,理論上造船工業應該相當興盛,但高雄造船工業正式受到國家政策支持發展卻要遲至1973年成立的中國造船公司,在此之前,高雄造船多半以民間力量發展。而新式造船又與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後引進現代工業有關。因此要瞭解高雄造船工業,必須要從日治時期開始探討。本文將日治高雄造船工業發展分為三期:第一期以1895年日本治理臺灣之初至1921年打狗造船鐵工株式會社結束營業。本期為高雄新式工業初建時期,在糖業勃興影響下,由於糖業運輸,高雄造船一度蓬勃發展,並吸引大財團至高雄投資興建造船廠,但隨著1920年(大正9年)的不景氣而中止。第二期則以1921年至國家力量開始主導造船工業的1937年,此時期高雄造船工業以遠洋漁船為主,此為前期引進之新式造船所帶動的漁業發展而來,亦可看出新技術對高雄產業及社會的影響。第三時期則以1937年至日本統治結束的1945年(昭和20年),此時期為因應戰爭的「計畫造船」,高雄所有的造船廠均被國家整合,並試圖進行技術轉移,但因時間過短,未能成功。日治時期高雄造船工業因糖業發展而躍起,也帶來新式造船技術,進而帶動漁業發展,讓高雄造船工業雖不如基隆獲得國家的支持,日治全期亦仍以木船為主,但仍持續發展,亦可見新技術帶來的社會與產業互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