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六堆天后宮、長興天后宮、阿猴慈鳳宮、萬丹萬惠宮以及老埤慈聖宮等五座媽祖廟為個案研究重點,藉文獻探究與田野調查,闡明六堆及其周邊地區媽祖信仰的文化底蘊。「六堆天后宮」位於後堆,建於清嘉慶8年(1803),曾是團結六堆客家先民之憑藉;「長興天后宮」位於長興庄,建於日治大正4年(1915),曾是長興13客庄信仰中心,兩座媽祖廟代表六堆客家媽祖信仰與文化。「阿猴慈鳳宮」建於乾隆41年(1776),「萬丹萬惠宮」建於乾隆29年(1764),兩座媽祖廟均與六堆客家近身而居,體現的是閩南媽祖信仰與文化。「老埤慈聖宮」位處閩客聚落邊界,該廟於民國83年(1994)創建,既吸納平埔族後代,更吸引臺灣北部客家移民、中北部及臺南的閩南人為信徒。本研究將建廟出資、神明出巡等視為媽祖信仰體現之平臺,它們正在體現人群集結的象徵,聚落再生的動力,閩客清界的所在,以及跨界融合的憑藉等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