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0.247.39
  • 期刊
  • OpenAccess

高雄溝坪地區平埔族的公廨探訪

摘要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記載:「羅漢內門、外門山,皆大傑顛社地也。」傳承至今,或許只剩下那散布於鄉間小徑或田裡的座座公廨可查,尤其溝坪地區周邊保留了為數不少的公廨,在那些三片壁小祠裡,供奉著一個香爐或是一個花瓶,裡面空無一字。它一直是村民畏懼的地方,對它有許多不同的神奇傳說和故事。近年,山村小祠旁常發現被放置的神祇,村民不忍祂被閒置,移進祠裡,原想應該是一起供奉才是,但公廨的太祖無碑、無神像,倒是後來供奉的神像具體,於是,鳩佔鵲巢,公廨在村民口中不再出現,漸漸的公廨變成土地公廟、太子廟,甚有好事者,在那牆面寫上有應公廟,於是祂就變成有應公壇、萬應公廟了。本文試圖探討溝坪地區平埔族群其歷史時空下所建築的公廨數量及意義和公廨建築形式的轉變,追尋歷史的縱軸。公廨依史料記述,17世紀時綜合多種功能,包括信仰、政治與社群組織運作,然而始自日治的長期研究與現況調查,均顯示近期至今之公廨除偶有與社群活動相關外,僅存信仰與祭祀功能,尤其臺南地區西拉雅族群之公廨均可供社群活動,但實訪同屬於西拉雅族群亞族之溝坪地區大傑顛社社地及平埔族群,其公廨卻小至僅能容身,甚者只是粒石之三片壁,對公廨所供奉之太祖,亦因漢化而難窺真相,擬透過田野實察,對其做深入性紀錄。

關鍵字

平埔族 大傑顛社 公廨 三片壁 太祖公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