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161.30
  • 期刊
  • OpenAccess

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畫(1895-1945)

摘要


日治時代高雄港市的發展,發軔於1900年縱貫鐵路的連通,啟動於1908,1912,1937年三次打狗築港計畫,城市計畫成熟於1936年「大高雄都市計畫」。築港計畫應用了系統工程整合模式,連帶結合抽砂填築海埔新生地打造新市街,實施都市計畫。透過鐵路、港埠建設與土地利益回收龐大建設經費,防災城市的規劃以及透過基礎建設投資帶動經濟發展與城市發展的當代迄今典範。觀察1945年後「大高雄都市計畫」的實踐過程,藍圖式計畫造成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在財務的現實主義下,「減額使用」約略修補了「大而無當」的都市計畫,但都市環境品質仍然受到相當影響。整地株式會社的「官商協力」充滿著權貴資本主義的想像深值吾人警惕。日治時代高雄港市基礎建設投資,戰後成為國民政府1953年四年經建計畫推動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迄今影響仍然帶動著高雄的港市發展。另外,臺灣承襲日治時代中央集權的都市計畫體制,深刻影響當代地方轉型再造發展自主性和全球城市競爭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