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156
  • 期刊
  • OpenAccess

Painting as a Recreation in China - Some Hsi-pi Paintings in the Mu-fei Collection-

戲筆畫考略

並列摘要


繪畫是藝術的一種。其演進往往受時代需要及思想文教的影響,而形成各時代的風格。民初鄭午昌氏著中國畫學全史,分國畫的演進爲四大時期。第一,初民作畫,記事狀物,圖案紋飾,原爲實用,是實用時期。第二,上古秦漢往往利用圖畫來解說經籍,藻飾禮制,其目的在「成敎化」、「助人倫」,是禮教時期。第三,漢魏以下,佛教東傳,印度繪法隨之而來,國畫受其影響,轉爲宗教服務,成爲宗教化時期。第四,唐人講究筆墨,提倡氣韻,主畫中有詩;宋元以下,更加注意畫與詩文、書法的結合,是爲文學化時期。這是中國繪畫演進的主流趨勢。這四個時期的劃分,當然不是絕對的。其間承先啓後都互有出入。各期主要的影響及功用之外,都免不了有其他的勢力潜移默化着,形成各種宗派的品格和風尚。因此各種繪藝都有他的源流,進退錯綜,演變自成其個別的歷史。畫家戲筆自遣的風尚,就是個顯著的例子。「戲筆畫」是中國藝術的一種特殊風尚。本文著錄名家這類的作品,共二十二種。畫家自題,名稱不一。多數以「戲」字爲名,「戲筆」之外有「戲寫」、「戲擬」、「戲作」、「戲爲」、「墨戲」及「游戲」等等。其他用「漫筆」、「漫成」、「漫圖」、「偶寫」、「偶作」、「草圖」、「隨筆」、「偶隨」,無一致的名目。還有個別略加形容的,如「自遣」、「聊自適意」、「迅掃而出」、「率意仿之」是。這類作品的名稱雖不一致,而其作風及目的,卻大同小異。畫家一時興會所及,迅筆揮掃,已無固定的體裁,更無一貫的作風。其主要目的是「聊以自遣」,或寄贈友好,或邀請朋友共同欣賞。這二十二種作品的年代,上起明代中葉,下迄民國,包括四五百年。在這時期內,這種畫風流行已很普遍了。畫家以筆墨爲戲,來源甚古。歷代保存的畫蹟及畫論,汗牛充棟,不可勝記。上古繪事,以人物畫爲主。南朝齊謝赫著古畫品錄,提出繪畫「六法」,以「傳移模寫」與「經營地位」爲基本的訓練;繼而講究「骨法用筆」、「應物象形」及「隨類賦彩」;由筆墨顏色的運用,而達到「氣韻生動」的最高目的。人物畫的一切條件,已臻完備,當可想見。新近出土漢魏六朝畫蹟,線條生動,顏色鮮豔,可爲明證。物極則反,六朝也正是國畫革新的濫觴。題材方面,開始以山水爲人物的背景。技術方面,講究筆墨的超脱應用。晉顧愷之創「白描人物」。宋陸探微作「一筆畫」。梁元帝蕭繹著山水松石格,提倡以墨作畫,說繪畫要「筆妙墨精」。他發現「高墨猶綠,下墨猶赭」,更主張用墨來替代一切顏色。這在賦彩方面,起了巨大的革命。當時畫家張僧繇試用各種新筆法之外,還發明「沒骨法」,把用筆的線條隱藏起來。孫尚子還用不規矩的「戰筆」畫人物。這都可以看出當時畫家對於古典的筆畫,單純的線條,都發生厭倦,而要另覓新穎表現的技術。國畫筆墨技法的革命,入唐而更加盛行。畫家把蕭繹所提的用墨新法,演繹成爲「破墨」技術。把單色的墨,用水分散,濃淡不一,來代表五彩的色調。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所記,吳道子用新的筆法寫嘉陵江山水,三百里的景緻,一天畫完。這幅畫在大同殿上,與當時的大畫師李思訓的金碧山水,並肩齊名。此外如張藻的「雙管齊下」、殷仲容的「水墨畫」、韋偃的「越筆點簇」、王洽的「潑墨揮掃」等等,對於墨的運用和筆的簡化都有相當成就。朱景玄把他們的作品,分別爲「神品」、「妙品」及「逸品」,足見當時的品評家對於這類新穎畫風的重視。在這畫藝革新的熱潮中,最重要的應該是詩人王維。王維是「水墨山水」的鼻祖。他用「渲染法」,完全改變了正統派的刻劃鈎斫着色畫風。技法革新之外,他還提倡用畫來表達詩意。他是位詩人,所以「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唐人做詩,每喜遣興,互相贈寄。王維更把詩壇的習慣,應用到繪畫。「遊戲三昧」的作品也是他發明的。繪畫的文學化就此開始了。宋代是繪畫文學化盛行的時期。畫院由帝王的提倡,考試多用古代詩句。畫面空地開始題詩,促成詩書畫在形式上及精神上的結合。但是這個運動不久就轉入文人學士的手中。當時的大文豪,如蘇軾、米芾等提倡「文人畫」來和「院體畫」相抗衡。他們以遊戲的態度,簡單的筆墨來表現幽微靜遠的情趣。在技法上「不求形似」,不假修飾,祇取意神韻,以達到遣興的目的。「墨戲畫」自此獨立爲一科。米芾作墨戲,不專用筆,紙筋、煎滓、蓮房等都用爲寫作工具。其畫材多爲煙雲掩映,妙於點染,草草而成,但天趣生動,開文人畫另一風格。元代是「墨戲畫」最盛時期。畫家都兼工這一科。其題材以「四君子」爲主。花鳥、枯木、窩石等次之。山水較少。考元人畫蹟,「墨戲畫」卻名符其實。墨的運用是繪藝的中心,作品上還常自題為「墨戲」。吳鎮的墨竹多數是這類的作品。筆調豪邁,墨色淋漓,足見當時墨戲的風格,多數祇在墨彩上用功夫。元代畫家的「墨戲畫」,多數帶有縱橫氣習。祇有倪瓚可繼承唐宋文人古樸天然的神趣。在用墨方面,他愛用乾筆,「惜墨如金」,所以他的作品,平淡雅靜。在表達方面,他「不過逸筆草草,聊以自娛」,因此「在平淡中出奇無窮,直使智者息心,力者喪氣」。這或者是他在作品上不自题爲「墨戲」的緣故。明人對墨戲也很感興趣。畫家自題墨戲的作品也不少。不過他們對於墨戲的概念,又有些改變。董其昌說,「蒼率荒遠,即爲墨戲」。筆墨之外,還要注意到平淡空曠的意象。多數的畫家都能體會到這種畫風的功用。淡墨簡筆之外,主要目的是爲個人抒情遣興,所以將一時所感到的靈機心情,題在畫上,名之爲「戲筆」、「漫寫」、「偶作」、「隨意」、「遊戲」等等。這種畫的性質已超出「墨戲畫」的範圍,應另立門戶,所以本文採用「戲筆」一詞,以示分別。蓋「墨戲」重心在墨的運用,而「戲筆」的重心卻在於「遊戲」「自遣」。戲筆畫發源於六朝畫人對於筆墨技法的革新,經唐宋元明不斷的努力改進,到了明末清初,始成爲一獨特的風格。本文所錄,多數是這一時期的作品。「戲筆畫」已不是「墨戲畫」,也不是「文人畫」,而是畫家純粹自遣的作品,沒有宗派門戶的限制。文人畫家戲筆寄興,院體畫家也可以戲筆抒情。個人所用的筆墨未必相同,可是他們發洩情感,乘興一時,卻無二致。本文所錄「戲筆畫」多數是畫家晚年的作品。國畫的特質雖以筆墨爲基礎,但其主要目的卻要體會自然,認識自然。畫家要「行萬里路」,要「讀萬卷書」才可以領悟到其中的奧妙。年紀越大,筆墨越熟,領會才越深刻。讀者細研這些墨蹟及其題詞,便可以領會到中國「戲筆墨」的真諦。

並列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