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01.157
  • 期刊
  • OpenAccess

The World of P'u Sung-ling's Liao-chai chih-i: Literature and the Intelligentsia during the Ming-Ch'ing Dynastic Transition

蒲松齡聊齋誌異中的思想境界:對明清朝代轉換中的知識份子與文學表現的一個觀察

並列摘要


在中國歷史上朝代的轉換常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扭轉與關鍵點,因爲在這轉變期間新的政治制度與統治階級,新的經濟政策,新的社會方針,新的軍事組織方式,新的思想種子,與新的道德規範等都逐漸蛻變而出。新舊制度、思想之替換常需很長的時間去調節與適應。在這一段調整時期,最受影響的無過於知識份子,因爲他們不但在政治與物質環境方面需要調節適應,在思想方面-尤其是「忠」的歸屬問題-更面臨極爲複雜與多變的諸多挑戰;另外,他們還要檢討前朝亡因與本朝興由以盡他們所崇信的歷史責任與指出當朝應走的道途。正因如此,知識份子在這段時期內多透過史學上的、文學上的、一般隨筆性的著作來描述、分析他們所感受和經驗到的問題與抒想的議論;這些著作在一方面是研究中國歷史的最豐富的文獻之一,在另一方面更是研究某一朝代轉換時期內思想發展與一般問題的最有價值的材料。十七世紀間之明清朝代轉換是上述這類朝代轉換情况的一個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它的一般歷史重要性與其關係中國近代一切之發展者已是衆皆熟知,但它在思想上也是關係中國傳統思想方法與範疇的演變的一個扭轉點,而在文獻資料方面又是一個最豐富的時期。基於這諸多原因,我們撰述了一部明清朝代轉換期間(約爲一六三○至一七○○)的思想與社會,全書共三册,其中第一册分析這一時期中文學作品-特別是通俗文學作品-內所紀錄、表現、和論述的思想上、社會上、政治上、與個人際遇上的各種問題。全册共六章,另加導論與結語,本文便是本册中的第四章。本文之硏論中心為清初文學家蒲松齡(山東淄川人)與其最負盛名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主要部分寫於一六六○至一六七九年間)。首先簡論蒲氏之家庭背景、思想與文體淵源及一生經歷和著作,其次詳論聊齋志異之寫作動機、故事類型、與其在思想史上、社會史上之特殊意義。就最後兩項來說,我們將聊齋故事分爲五大類,分別詳論其所具意義。這五類爲:(一)男女關係與爱情故事類;(二)描述批評官場黑暗作害者類;(三)評擊諷刺科舉制度之膚淺與爲害士人類;(四)表現民族思想與反滿清情愫類;(五)雜記類。以前四類材料爲主,我們不但分析作爲一個明清朝代轉換中長成的知識份子的蒲松齡個人的人生經驗、思想視野、與對一般當時政治、社會、人生觀諸問題的看法,并且也探索他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這個時代中一般士人的際遇、思想和對人生及一般現實問題的看法,我們之所以用這樣的分析方法與研究角度是有其特別理由的。蒲松齡生於明末崇禎十三年(一六四○),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雖然他不能算是明遺民,但因他長成於明清轉換時期,聊齋志異又是寫於順治十七年(一六六○)至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間,他取用的材料又爲親經、親見、親聞之事與民間流傳之明清間故事,所以明清之際的各種問題與時代特徵便在蒲氏文筆下全都表現出來。同時,蒲松齡又相信命運,認爲他自己一生不得意於科場仕途皆爲命定;因此也相信命定他要把一生才華集中於文學著作以傳之千古,以彌補他在功名方面之厄運;他自認其不幸之命運正同於歷史上之其他偉大文學家-屈原、王勃、李白、杜甫、李賀、蘇東坡、……;他自比其寫聊齋志異正如韓非之著述之心情與立意。所以,由於蒲松齡自己認爲他的聊齋志異是一生嘔心吐血慘淡經營含義至深的傳世之作,我們可以在這部小說中找到他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觀察和敏銳的批評。另外就文學表現與思想塑造和傳播二者來說,蒲松齡更有獨特的貢獻。在其聊齋志異寫作的過程中,他是把各種民間思想、信仰、傳說等等用無限的智慧編織起來,用淺易生動的文言文寫出來,而這些故事中的思想與信仰和看法,又經廣大民衆之閱讀、口傳、和其他傳播媒介而散播於無限的民衆的心腦中,而成爲塑造中國思想模型的最有力因子之一。這便是蒲松齡短篇小說的最大貢獻。蒲松齡之著作甚爲博雜,他除了以文言文寫小說外,還用白話韻文來寫鼓詞和俚曲,又用淺易的文言文針對民間需要來寫各種造福鄉民的雜著,如懷刑錄、農桑經、省身語錄、婚嫁全書、藥祟書、小學節要、日用俗字、家政內編、家政外編、……,以期對一般農村居民發生更大效用。本文只是以其精華聊齋志異作分析,至於對其全部著作-其中甚多早已佚失-作綜合研究則有待於其他有志之士。

並列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