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252.132
  • 期刊
  • OpenAccess

Emperorship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清乾隆帝之帝王論

並列摘要


本文之目的為(一)評介Harold L. Kahn 之書,Monarchy in the Emperor's Eyes: Images and Reality in the Ch'ien-lung Reign;(二)分析清乾隆帝之帝王論與其所關涉之問題。而全文之重心是在後者,因Kahn氏全書對乾隆帝之帝王論之分析甚為草畧,然此一問題卻關涉乾隆一朝與有清一代之發展甚切。另外,研究乾隆之帝王論也有其特別意義,因他的帝王修身、治國、治民之道與相關之理論在他登基之前已完全形成,因此史家可比較其即位前之理論與即位後之行政措施以察其符應與差離之點,藉明傳統中國時代帝王立論、為政之根本問題與弱點所在。本文研究乾隆之帝王論本之其所著《樂善堂全集》與(四十卷)《日知薈說》(四卷)。二書雖刊印於乾隆元年與二年,但其中文字卻皆為乾隆登位前之作,而備錄其為帝前對帝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全部理論,此二書實為中國歷史上現存之研究一位帝王即位前的帝王觀之特別珍貴材料。本文之主要部分首先研討乾隆之帝王論所根據之主要資料,這包括他所接受的他祖父(康熙帝)與父(雍正帝)母(孝聖皇后)之教導與他在受正式教育中所讀的書文:《四書》、《五經》、《孝經》、《史記》、《漢書》、《資治通鑑》、《資治通鑑綱目》、《貞觀政要》、《名臣奏議》、唐宋八大家之古文、《性理精義》與其他宋代著名理學家著作之選文等等。另外,他也頗受順治帝之「六諭」(卽原明太祖之「六諭」)、康熙帝之「十六諭」、與雍正帝之《聖諭廣訓》之影響。而在他研讀的經書哲籍中對他的帝王論有特別影響者為《尚書》之《無逸》篇,董仲舒之《賢良三策》,與眞德秀之《大學衍義》。乾隆之帝王論甚有系統而複雜,但主要之論點可簡述如下:(一)王者上承天命,下臨萬邦,凡天下之眾無一不在涵覆之內;(二)天命不常,歷代興亡與治亂循環為歷史之必然途徑,故帝王必朝夕警惕兢業以赴;(三)德教學術為治天下之本,故治國必先尊儒崇道而黜異端以使萬民有所定守而歸善;(四)人君必用賢納謙、戒用「小人」,反是必亡國;(五)主治必戒「朋黨」,為朋黨者皆因公以報私、挾勢以復怨,因之以亂朝廷;(六)治國必慎刑、省賦斂、不事游豫征伐,反是則疲民弊國;(七)人君開國承蒙創業垂統必有通經明道現模宏大之臣,為之立法垂猷,使子孫有所鑒,成憲而持永久,而繼世之君絕不可改變祖宗之法,變法乃資亂階以為亡國之肇端。乾隆在位六十年而傳位其子顒琰(嘉慶帝),為太上皇帝,至嘉慶四年正月卒。其御極雖六十年,而治國實為六十三年多,為中國歷史上帝國時代治國最久之君主,如能實行其帝王論中所立之各觀念與方策,則其傳位之時清朝必應鼎盛,而其實際上卻為清朝衰弊之肇端。何者?蓋因乾隆登位後其所先立之帝王論多末實行,或有行者,亦貽大害。此可畧舉其治國期間之數事以說明之。所謂六次「南巡」與「十全武功」皆自毀其即位前帝王論中之基本信念(見上),殫財擾民至甚;修《四庫全書》中之禁燬書籍雖可藉「崇儒」與「罷點異端」之名,然其所為害,從中國長久之學術與思想史量之實不下於秦之焚書;而乾隆最大之失,厥為在其治國之後二十年中之任和珅之顓橫,自壞其「用賢納諫,戒用小人」之明見,致使官吏將領貪贖枉法,而其末年故事遂敗壞不可收拾,民變亦蔓延數省,寝釀大亂,清之衰弊由此步始。乾隆之帝論大致言之立論甚佳,而為即自古以來帝王聖王之大成,及其御極,其中根本之點卻多不實行,而所為復多為其反;此固乾隆個人之失與過咎,然亦正反映傳統中國帝王專制制度之最大缺點-即一人專制,政在一人,一切由君主之好惡意取而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完備理論雖在,但此一人廢而不行,亦無可如何!

並列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