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中的「角頭」,指的是一個大區域中的小分區,也就是庄頭聚落,而這些「角頭」內的居民因為來自同一個地方、或是有相同姓氏,而有著相同的信仰,並以此凝聚「角頭」內的居民,並自我約束。不過,部分研究臺灣民間信仰的專家學者們,因應現實狀況,卻將研究重點著墨於角頭、廟會與地方社會(祭祀圈)的迴圈互動上,做出符合當下臺灣媒介社會本質的說明,這個說明也或多或少將媒介本身對「角頭」一詞的詮釋,給出學術方面合理的佐證,但却带偏「角頭」一詞的真正意涵。原本在「角頭」區域內奉祀從原鄉帶來的神明所建的廟宇,就稱為「角頭廟」,與之相對的,就是大區域內各個「角頭」居民不分祖籍都會去拜的「公廟」。「公廟」的地位如同共主,由境內的「角頭」共同建立或共同認可的廟宇,跨越了族群與姓氏的隔閡;而「角頭」就類似地方諸侯,如果『公廟』要舉辦全境的祭祀活動,各「角頭」要出力幫忙。而各「角頭」當然會有一個負責人,頭銜因區域性而不相同,有些人因為方便而被稱呼為「角頭老大」,但只是負責「角頭」的內外溝通與事務而已。不過,隨著「文化─政治」的宗教空間概念、世俗市場經濟與媒介本身透過奇趣概念的敘事方式,漸漸把角頭概念進行扭曲與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