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香港古典詩文復興,黃偉伯、伍憲子、李景康、古卓崙、潘小磐、吳肇鍾、盧鼎公等領導文壇,發展迅速。1949年神州易幟,大批學者文士南來香港,結社唱和,書寫家國,文風空前大盛,如有廖恩燾、劉伯端、鄭水心等鼓吹填詞,陳崇興、呂化松等提倡詩畫,陳璇珍、張紉詩巾幗不讓鬚眉,被分別譽為詞姑、詩姑。外省籍熊式輝、陳漢山、郭亦園、梁志超等亦先後結社,或切磋詩鐘,或辦詩刊,所作詩文抒發流寓情懷,慷慨悲歌,感人肺腑。同時,老輩桂坫、陳融、呂燦銘等,儒商周懷璋、李文格、潘新安等,俱扢風揚雅,不遺餘力。曾克耑、王韶生、伍俶、陳湛銓、吳天任、饒宗頤、何敬群、蘇文擢等學界名家,更述作兼擅,培養新生代如鄺健行、李鴻烈、劉紹進、陳炳良等承接道統,貢獻特大。而梁寒操、易君左、陳荊鴻、許菊初等亦活躍文壇,推波助瀾,佳作迭起。另外,陳君葆、陳一峰等多歌頌新中國,則別樹一幟。《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舊體文學卷》選錄戰後香港一百四十五位文士之詩文,所選詩歌古近體皆備,文章駢散兼美,風格各異,不一而足。至於內容思想多反映偷渡潮、制水、風災、暴動、登月、思鄉等時代社會,以抒發作者身在香港、心念家國之感慨,具有鮮明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