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4月至1986年3月,在墾丁國家公園境內之台灣省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之牧草區及附近山坡,進行小雲雀的野外實驗觀察共約750小時。小雲雀的族羣數量與棲地的植被狀況有關,8、9月盤固拉牧草尚未收割前,平均草高高達80公分以上,且底層低草密度很高,小雲雀會離開牧草區而遷移到附近山坡低矮及空曠的草地上活動。此外,在有牛羊的放牧區中,小雲雀的族羣數量也較高。小雲雀的日間活動受到時間及季節的影響,開始與結束活動的時間都在日出與日落前後約1個小時內。而以日出後至上午10時爲活動高峯,傍晚日落前有另一次較短暫的活動高峯,但在生殖季則日間仍保持相當高的活動性。成對出現的比例在生殖季時最高,而在非生殖季單獨或成羣的現象較明顯。小雲雀的個體行爲包括休息、警戒、覓食、洗澡與理毛,而社會行爲包括敵對行爲的排擠追逐和打鬥,以及發聲行爲的原地鳴唱和飛唱,其中警戒、敵對行爲及發聲行爲的月變化與生殖季相吻合。小雲雀的生殖季開始於3月上旬持續至6月下旬,以4月下旬爲生殖的高峯期。雄鳥首先建立了領域之後,吸引雌鳥前來交配,雌鳥負責築巢及孵卵,雄鳥以保衛領域爲主。雌鳥在每日清晨生蛋,每巢平均2.6個蛋,蛋的平均重量爲2.8克,長寬爲21.65×16.26公厘。隨著一巢蛋數的增加,長寬都逐漸減少,並且蛋的長寬在巢間有顯著差異(P <0.1)。雌的小雲雀在生完最後一個蛋後卽開始抱孵,在氣溫26°C以下及37°C以上過冷或過熱的溫度下,小雲雀才會入巢孵卵,其餘時間僅翻轉蛋,而無長時間孵卵的情形。歷時約12天可孵出幼雛,之後雌鳥仍會抱雛3-4天。幼雛孵出後第2天,雙親開始共同擔當育幼的責任。幼雛出生8、9天卽可離巢在附近活動,而親鳥會隨侍在側,且繼續餵食至15天大。小雲雀的平均孵化率爲59.4%,早期(5月以前)的孵化率(94.7%)會大於晚期(5月以後)的孵化率(8.3%),幼雛平均離巢率是68.4%。造成晚期巢成功率較差的原因是由於5月以後的豪雨及其他動物的捕食。小雲雀的體重及跗蹠成長近似於對數曲線,且跗蹠的成長率(K_L = 0.591)會大於體重的成長率(K_W = 0.348)。15天大的幼鳥黃口已褪盡,且已具有極好的飛翔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