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43.53
  • 期刊
  • OpenAccess

中共「三個代表」的制度分析:新制度論的觀點

摘要


2001年7月1日,江澤民在慶祝中共建黨八十週年紀念會的講話中正式將「三個代表」思想定調為新世紀的建黨理論基礎。所謂的「三個代表」,即「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思想核心乃要求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保持自身的先進性、贏得人民的支持,以鞏固執政地位:一方面降低黨的門檻,將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仲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吸納入黨;另一方面宣告中國共產黨黨質的重大轉變,即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從「計畫經濟的執政黨」向「市場經濟的執政黨」轉變。因此,一旦落實「三個代表」,將澈底顛覆中國共產黨「工農階級專政、消滅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改變「共產黨是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根本性質、從而調整「共產黨是無產階級專政和繼續革命」的根本立場、最終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消滅世界資本主義制度,消滅資產階級剝削」的根本任務,代之以資產階級的「唯生產力論」、「科技興國論」以及「全民共同利益論」。「三個代表」毋庸置疑是共產黨立黨以來一項巨大的路線轉變,故各方正反意見不一,特別是黨內左派人士大加撻伐,攻擊江澤民的班底是以江為首的「黨內新生資產階級當權派」,除頻頻於北京召開百人以上的研討會,發布「影子政策」、「萬言書」等四篇批江萬言書外,並在2001年7月30日於秦皇島集會,與同一時間舉行的黨中央北戴河會議互別苗頭,由此可知以「新制度論」(New Institutionalism)觀點而言,「三個代表」實為一高度爭議性的「制度」(Institution)。本文乃藉此對「三個代表」進行制度分析,試圖探討「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決策與執行等三個層次下「三個代表」對中國共產黨運作所產生的影響,並展望黨內左右兩派尖銳衝突的後續趨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