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意味著捨棄父子的人倫生活而違背中華文明孝道精神,卻在僧團中形成師父-弟子生活,構成師弟之道的修道倫理生活。孝道與師弟之道,既有一定的倫理上的類似,更有“互釋”的現象。印度佛教戒律傳統提倡“視師如父”“視徒如子”的倫理精神,同時受到的印度社會思潮“視師如神”的影響,大乘佛教的經論開始提倡“視師如佛”。“視師如佛”的師徒關係是基於信仰的觀念、超越性意義,和上、阿闍梨、善知識才是真正的“師”。佛教傳入漢地後,佛教界人士以“師”的角色解釋僧人,以“嚴師”的觀念闡釋僧眾的倫理地位,以教化的“儒行”風範解釋僧團生活的社會功能。這樣,僧眾獲得進入中華倫理秩序的途徑,試圖回應孝道、不敬王者、不應拜俗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