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於1948年底撤離北朝鮮後,朝鮮政權便轉移到以金日成為首的朝鮮勞動黨手中。當時勞動黨內主要有四個派別,他們之間存在着很大分歧和矛盾。到1956年初,金日成採用嫻熟的政治手段,審時度勢,依次消滅了「南方派」,排擠了「延安派」和「蘇聯派」,而使以他本人為首的「游擊隊派」在黨內佔據了絕對優勢。同時,金日成一方面不遺餘力地塑造其個人英明領袖和國民「父親」的光輝形象,另一方面在蘇聯承認南斯拉夫共產黨自主權的國際大背景下,又不失時機地提出「主體」思想,以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重新詮釋了共產主義中的國際主義成份,從而佔領了勞動黨意識形態建設的制高點。對於金日成主導的黨內派系鬥爭,蘇聯全盤了解,但採取謹慎的不干預政策,而中國則漠不關心。這是金日成能夠在短短幾年內逐個擊敗政治對手,掃除黨內各派勢力,將黨政軍大權攬於一身的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