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日本本來沒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傳統,但是在注意到對其擴大勢力範圍的利用價值後,從1920年代開始有意識地接近伊斯蘭勢力。進入1930年代後,隨着侵華戰爭的擴大,日本更是借助流亡到滿洲和日本的土耳其—塔塔爾人社群,致力於以「回教圈」的名義建設跨越國界的「回教空間」。然而,這是一個表象和實質並不完全重合的、被想像出來的二重空間。從表面上來看,好像包括了土耳其、埃及、伊朗、阿富汗等中東—阿拉伯和中亞各國,但是戰時日本「回教圈」話語的最大的關注還是包括「滿洲國」在內的中國的回教族群;而其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回教在其侵略的前線——中國,培植國外民眾與日本之間的「共同體意識」。戰時日本的「回教圈」話語,其實是為了跨越中日兩國的「民族國家」高牆而被「發現」的。因為宗教具有跨越國界的力量,利用宗教的名義不僅可以為侵略活動尋找正當化根據,而且可以軟化中國回教民眾對侵略戰爭的反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