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餃、燒賣、叉燒包,很多人都應該吃過,盛載著這些點心的竹蒸籠原來已有幾百年歷史,並已納入為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蒸籠的製作殊不簡單,全憑師傅的手藝把竹削成薄而長的竹片,再逐一屈成圓圈狀,固定邊位就成為蒸籠的雛型。不過,經驗不足的話可能會削不到,削到也可能屈不好,莫說還要掌握天然竹枝每根不同的形態。本文探討香港蒸籠工藝的變遷,訪問了香港手製蒸籠老字號德昌森記第五代傳人林應鴻師傅。林師傅十幾歲開始學師,天天也在削竹製作蒸籠,一做已經六十幾年。九十年代出現的不銹鋼和塑膠蒸籠曾經一度令竹蒸籠生意大跌,但古老的手工藝蘊含了科技替代不了的優點,手製蒸籠一直也有穩定需求。時代繼續進步,手工藝終有一天會被機器取代嗎?有師傅但再沒有徒弟,手工藝又怎樣傳承下去?面對明天,林師傅說:「有一日做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