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長期序進的歷史過程,不僅於經濟、政治和社會的交流,而是人類歷史的演進。順應著全球化,無距離、無國界世界大同的〝傳說〞,Diaspora-這一個猶太人沉重歷史的標簽,已御下大頭〝D〞,演變為diaspora。這個字眼的蛻變,涵蓋所有跨國居住的社群,不管移民、偷渡、難民、被放逐、遭販賣為奴,都一律安置在她被釋放的靈魂。一言敝之,她招攬所有古今中外離鄉背景的族群,不管是美洲的亞非人和墨西哥人、或是英國的印度人和愛爾蘭人、甚至蓋括所有在地球上非〝原鄉人〞的居民。許多學者在著論里,把新的〝達因斯波拉〞定義,擴展為散居在原本語言、文化境外的族群,卻仍情繫祖國,心向祖國。一些學者把仍然保持著祖輩語言、文化、風俗的社群;或者流落在他鄉失根、尋根的種族,都一一劃為〝達因斯波拉〞。你、我、他,在璀璨學術新的定義之下,仿佛都被安置在〝達因斯波〞的框架,綻展成一疋疋藕斷絲連的疑團。因此,〝達因斯波拉〞已成為國際關係在國內外,各種政經關係舉足輕重的課題。此文的研究焦點,主要探討馬來西亞和東南亞華裔〝達因斯波拉〞,在該國內外政經的勢力和影響。同時,以身份、安全和跨國趨勢這三個課題為基本要素,鑑定〝達因斯波拉〞所發揮的影響和功能。此文亦結合各主要國際關係學說的論點,一一勘察〝達因斯波拉〞在非單元組合、及互相依存的屬性之下,對現居國和故國有何源遠流長的影響。針對這論述,分別以兩個直接影響和三個間接影響的議題,刻劃華裔〝達因斯波拉〞在國際關係範疇的展現,尤其在附屬國的經濟角色、和跨國經濟活動的勢力影響。自第二次大戰後,各國相繼脫離西方的殖民統治獨立成國,除了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為特殊的案例,大部份定居在東南亞各國的華人,在所居國同化、歸化的政策上,潛意识已被逐漸擺脫漢族的身份認同,溶入當地的語言、生活的風俗習慣。所以,目前的東南亞華人如果單純以外表、血統、語言、風俗文化、甚至宗教信仰等方面,都難以確認。然而,即使在其本人心理與文化上與當地人有著共同的特徵及共識,可是在民族認同大部份仍然標籤著華人。散佈在海外五大洲身為少數民族的華人,堅韌的生存能力令其他民族折服及欽佩。當年窮困潦倒一無所有的生活,鞭策著他們刻苦耐勞地奮斗。他們秉持著儒家生活的價值觀,以血緣(姓系)、地緣(省藉)、業緣(階層),這三層關係為凝聚力量,扶助同鄉或宗親,守望相助地撐出一片藍天。甚至在各國的經濟領域,扮演著先鋒的決角。尤其是東南亞的華人,由於在該區域卓越的經濟表現,始在七十年初被泰王冠稱為〝東方的猶太人〞。類似猶太人對歐美的影響,東南亞各國的華人在國內事務、國際政經扮演著不容忽視的角色。同時,為了更深一層了解今天的馬來西亞華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和情感的流向,在撰寫這篇論文之際,我也在網上作了一個抽例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