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約3億2200萬全球人口遭受憂鬱症困擾,佔總人口的4.4%。普遍認為憂鬱症源於生活逆境或情感失落,但其實質原因是過度壓力及大腦化學失衡。在職場、家庭及社交場合,這一症狀常被忽略,罕有討論。即便醫生本人患病,也可能因身心不適及羞恥隱瞞病情,不尋求援助,進一步加劇孤立與困境。研究中透過深度訪談探討催眠技術對憂鬱情緒感受者的影響。憂鬱情緒感受個案,曾經接受催眠療癒後的成效進行訪談。催眠療癒前由於個案對未來感到絕望,無法體會快樂,催眠過程開始,催眠師充分與個案溝通,並預告個案將會體驗的感受,催眠師透過漸進式肌肉放鬆誘導法,使個案轉換意識進入Trance的潛意識狀態,催眠師利用回溯技術,引導個案體驗憂鬱前的快樂記憶感受,確認個案在催眠狀態下能感受到快樂。催眠師在催眠結束前,透過催眠後暗示技術,讓個案這種感覺延續,然後喚醒個案。透過與個案深度訪談,個案表示催眠當下確實短暫重獲快樂感。催眠帶來的積極感受在催眠結束後,仍能持續一段時間,但確切效果的持續性,需更多實證研究及個案訪談來驗證。這項治療為憂鬱情緒感受者,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的療癒選擇,幫助他們在生活中尋找到情緒上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