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睡眠障礙是人們最常遇到的生理問題之一,主要可分為失眠、發作性嗜睡病、睡醒週期失調、睡眠呼吸暫停、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夜驚、夢遊等。一般睡眠障礙患者多為尋求醫師門診幫忙,根據醫師處方服用治療失眠的藥物以改善睡眠質量。要知道人的生理時鐘會因為受到外在環境的光線變化、進食的習慣、工作等活動,形成一個有規律的「晝夜節律」;白天清醒、夜晚睡眠。擁有「良好的睡眠」,才能讓人在睡眠期間進行疲勞修復、增進免疫力、分泌各種激素;若睡眠品質不佳,長期下來將打擊人健康的每個層面。一個良好的睡眠週期是由“淺睡→深一點的淺睡→熟睡→漸漸再轉為淺睡→做夢”,大約是90分鐘,而整晚的睡眠,則是由四到六個連續的週期循環所組成,中間也可能出現短暫的醒來。就睡眠規律的成年人來說,快速動眼期睡眠(rapid-eye-movement,REM)的比例大約占整夜睡眠的25%,階段一大約占5%,階段二則占了睡眠時間最大的比例約50%,非快速動眼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s,NREM)則大約占了20%,這樣的比例也會受到年齡的影響而不同。另外深層睡眠(深度睡眠)是我們整個睡眠中,睡得最深最沉的,也被叫做黃金睡眠期,只佔我們睡眠中一小部分(約為25%),在深層睡眠的時候,我們的大腦皮層處於休息狀態,腦電波越來越慢(低於3.5Hz),因此深層睡眠(深度睡眠)有另一個名稱叫做慢波睡眠。在深層睡眠的時候,身體最為放鬆,心跳變慢,呼吸更有規律,血壓以及體溫都會下降,此時,對我們身體機能的修復,恢復疲勞最有功效。在睡眠的前半夜,快速動眼期的熟睡期較長,淺眠期較短;越接近睡眠的尾聲,熟睡期變短、淺眠期變長。若睡眠時間雖然很長,但是沒有足夠的時間進入熟睡期,睡起來還是會有疲累、沒睡飽感,所以要有足夠的時間進入熟睡期,才是高品質的睡眠。(楊錚宜醫師2017/12/20)。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公布2015年國人睡眠大調查發現指出,國人慢性失眠盛行率約20%,大約每10人就有2個人失眠,(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5/03/27)比例是相當高,而依據衛福部食藥署的統計,我國2014年國人服用安眠藥共約3.39億顆,顯示出國人對安眠藥物的極大依賴(張承宇2018/07/06)。在此民眾若有睡眠障礙的問題,應先到醫院找睡眠相關或是身心精神科醫師就診找出病因,而不是依賴安眠藥物。針對上述這個數據顯示出國人對安眠藥物的服用已經產生莫大的依賴與濫用。安眠藥一旦開始服用,讓人無形間成為依賴性之後,劑量將逐漸增加,副作用則會逐一出現,例如像是損傷大腦,使腦部萎縮,還可能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焦慮、憂鬱等。3C資訊產品充斥的年代,人們工作忙碌生活作息紊亂,晚上還得持續使用3C產品、手機、電腦辦公加班,過多的藍光影響腦部褪黑激素的分泌,腦部亦容易受到干擾,而影響晚上的睡眠品質,更甚至還會造成隔天工作效率變差。奈何現在好好睡上一覺變成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多數人都曾有「睡不著」的經驗,漫漫長夜輾轉難眠有如「煎魚」一般,讓人痛苦不堪!然而確實失眠容易導致神經衰弱,更會導致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削弱免疫力、容易肥胖、增加罹癌機率,還會誘發高血壓,也是造成猝死的主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