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5.154.142
  • 學位論文

現任地位對競選策略之影響-以陳水扁競選2000年與2004年總統選舉之比較為例

指導教授 : 洪鎌德

摘要


本文目的是探討候選人現任地位對其競選策略的影響,並以陳水扁競選兩次總統選舉作為研究個案,透過文獻、比較、內容分析以及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分析陳水扁競選的優勢與包袱以及比較兩次選舉的競選主軸、競選策略、文宣策略、組織策略與募款策略之異同。 本文認為陳水扁的現任優勢主要表現在行政資源運用、媒體新聞焦點、多元宣傳管道、人際資源運用、議題設定能力以及募款能力提昇等層面,進而形成競選的有利條件,而其現任包袱主要在於政績不明、重大問題處理不當以及改革清廉形象受損,並將挑戰其連任之路。在競選主軸部分,在執政成績評價不一的情況下,2004年陳水扁並未將「政績」當作主要優先策略,而試圖將競選主軸由2000年的「公共政策」層次,提昇到2004年的「國家結構」(認同)以及「憲政體制」層次,並掌握「議題設定」的優勢(公投議題),打亂競爭對手原先議題主軸的規劃,迫使對手進入本身主軸設定的攻防。在文宣策略部分,2000年在野的陳水扁著重「攻擊對手」類型,而2004年「攻擊對手」類型減少,「塑造形象」相對增加,並掌握「制度資源」的優勢,利用「政令宣導」廣告進行政績或施政計畫的宣傳,亦降低「陳述政見」類型文宣。 在組織策略部分,2004年陳水扁掌握「資源分配」的優勢,針對選票不利自己(國民黨地方派系)與有利自己(民進黨公職人員)的區域,分別進行「割喉」(拔樁)與「固樁」的行動,以擴展和鞏固原有的支持。在募款策略部分,2004年工商企業與一般民眾捐款的意願產生變化,工商企業(尤其是財團)主動捐款意願提高,捐款金額也有大幅成長,而一般民眾預期陳水扁募款能力有所提昇,捐款意願明顯降低,導致陳水扁必須調整募款方式,而2004年募款金額成長25%,證明陳水扁募款能力的提昇,掌握現任者募款的優勢。 故本文認為現任地位是影響陳水扁(現任者)競選策略的重要變數。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2003 <導言:當代社會科學的哲學>,《哲學文化》,354期,頁1-35。
1996 <中華民國與美國國會議員競選經費之比較>,《歐美研究》,第25卷,第1期,頁1-35。
2004 <後威權下再論「民營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3期,頁57-59。
1999 <選舉與補助款的分配:綁樁?還是平衡地方財政?>,《選舉研究》,第六卷,第2期,頁120-140。
1994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

被引用紀錄


李宛儒(2006)。從國內外因素解析陳水扁總統的大陸政策(2000-2004)〔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1502
黃琬玲(2011)。二O一O年五都市長選舉之競選傳播策略分析 -以大高雄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41955
黃琮敏(2012)。二O一二年第八屆立法委員選舉競選傳播策略研究分析-以台北市第二選區(大同、士林)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8254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