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向來地廣人稀,農民沒有對土地的迫切需求。日本佔領東北十四年之中,曾經大量地開拓荒地,當日本戰敗之後,這些土地陷入無主狀態,農民只要有心耕種就很容易獲得。許多東北農民的確是很窮苦,但其窮苦並非源於耕地不足,而是日本殖民經濟體制對其剝削太重。稅賦、專賣、強制徵購等等戰時經濟措施,使得農民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但是這些都會隨著日本戰敗而結束。 以土地革命起家的中共,面對東北這樣的特殊條件,該怎麼辦呢?答案是照舊進行土改,但是需要大量的人為操作介入,將政治鬥爭與經濟鬥爭緊密結合,反覆鬥爭、不斷鬥爭,以達成動員農民的目的。 東北土改的過程是分階段進行的,隨著中共勢力漸漸擴展,局面越來越穩定,土改的內容和打擊對象也不斷改變,改變的方向則是逐漸左傾,一波比一波深廣猛烈,被捲進土改的階級和人數越來越多,暴力化程度也越來越高。 雖然中共經常說:鬥爭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但是在實際執行時,卻是寧左勿右,務必達成殺雞儆猴的效果。 每次政治運動激情過後,中共總會發出「糾偏」指示,要求各地檢查運動中過火、過左的現象。我們也可以看到,檢討通常指向同一個問題—「打擊面過寬」,彌補之道就是「縮小打擊面」,具體的作法就是重新評定階級。過火、過左並不單純只是「打擊面過寬」而已,它還包含了「過度的暴力化」,然而我們很少看到對這方面有何具體的解決方案,在檢討中也經常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打擊面過寬是比較容易解決的,可以靠著調整和補償來解決,過度暴力不僅會引發恐怖的氣氛,還可能造成無可彌補的慘劇。從江西時期開始,一路到文化大革命為止,中共對於政治激情中過度暴力化的問題,一直都沒有什麼有效的對策,甚至於有時看起來是蓄意放任它發生。
Why violence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CCP's Northeast land reform?This article try to find some reasonable explai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