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Fluconazole是治療念珠菌菌血症的首選藥物之一,目前雖然大部分的念珠菌菌種對於fluconazole都有感受性(susceptible,定義為最小抑菌濃度(MIC)≦ 8 mg/L)。但是,對於fluconazole有抗藥性(resistant,定義為MIC ≧ 64 mg/L)或呈現劑量依賴型感受性(susceptible-dose dependent,S-DD,定義為MIC = 16 ~ 32 mg/L)的菌種比例愈來愈高,尤其是Candida glabrata。許多文獻認為若維持fluconazole的每日劑量除以最小抑菌濃度之比值大於至少25-50,即能夠有效治療念珠菌感染,只是目前的研究多侷限在對fluconazole感受性較好的菌株或是念珠菌黏膜感染,所以是否能使用fluconazole治療C. glabrata菌血症仍然有許多爭議。 研究目的: 比較以不同劑量之fluconazole與其他抗黴菌藥品治療C. glabrata菌血症的臨床效果,並評估fluconazole劑量與相對應之C. glabrata 最小抑菌濃度的比值和C. glabrata菌血症治療效果之間的相關性,尤其當菌株的最小抑菌濃度為16~32 mg/L時的治療效果。 研究設計: 本研究納入2002年6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和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間於臺大醫院治療C. glabrata菌血症的病人,以病歷回顧的方式收集病人基本資料、合併症、可能影響預後的潛在因子、C. glabrata菌血症發作前所使用的抗生素或抗黴菌藥物使用情形、相關的血液培養和對抗黴菌藥物的感受性結果、臨床表徵、所使用的抗黴菌藥物、相關檢驗數值和治療結果。 利用SAS統計套裝軟體(9.2版)整理資料及統計分析。統計方法包含卡方檢定、費雪精確檢定、t-test和Mann-Whitney U test。存活曲線由Kaplan-Meier method繪製並以Log-rank test比較差異。死亡危險因子分析則使用單變項分析與多變項邏吉斯逐步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104位感染C. glabrata菌血症的病人,全體病人的年齡中位數為68歲,男女比例約為55:45,大部分的病人為院內感染。合併症方面,Charlson’s comorbidity score中位數為5分,癌症是所佔比例最高的合併症(64.4 %),其次為心血管疾病(58.7 %),腸胃道疾病、糖尿病和腎臟疾病也佔有一定的比例。另外,有30.7 %的病人免疫功能低下,發作前72小時內有使用呼吸器、導尿管或接受靜脈營養的比例分別為31.7 %、37.5 %和55.8 %。發作時身上有中央靜脈導管的比例高達九成,大部分的病人在發作前30天內也幾乎都有接受抗生素之治療,發作時Pitt bacteremia score中位數是2分,APACHE II score中位數為19.5分。 有一半(51.0 %)的病人未接受經驗性的抗黴菌藥物治療,有使用經驗性治療的病人則大多使用fluconazole(45.2 %),依照校正為正常腎功能的維持劑量以400 mg/day為主;確切治療的藥物選擇上,使用fluconazole、amphotericin B和echinocandin類藥物的比例分別為41.4 %、24.0 %和16.3 %,有18.3 %的病人未接受確切治療,使用fluconazole的病人中,51.2 %的病人維持劑量≦400 mg/day。全體病人在發作後第28天的死亡率為52.9 %,達到成功治療效果的比例則為45.2 %。經驗性治療選擇何種藥物或沒有用藥的病人之預後並無顯著差異:確切治療若使用fluconazole則治療效果較差:fluconazole、amphotericin B和echinocandin類藥物在發作後第28天達到成功治療的比例分別為39.5 %、64.0 %和70.6 %(p=0.04)。針對確切治療使用fluconazole的病人,每日劑量>400 mg的死亡率較使用≦400 mg的低(38.1 % vs. 72.7 %),而且達到成功治療效果的比例較高(61.9 % vs. 27.3 %),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p值皆為0.03。當fluconazole每日劑量除以最小抑菌濃度的比值>25或50時,觀察到死亡率較低且治療效果較好的趨勢,即使針對最小抑菌濃度較高(16~32 mg/L)的C. glabrata菌株,治療效果和amphotericin B和echinocandin類藥物比較亦未有顯著差異。 以單變項分析評估影響發作後第28天死亡率的危險因子,包含Charlson’s comorbidity score較高(p=0.04)、有使用呼吸器(p=0.02)、導尿管(p=0.01)、接受靜脈營養輸注(p=0.03)、未移除或更換中央靜脈導管(p=0.02)、有敗血性休克的臨床表徵(p=0.04)及較高的Pitt bacteremia score和APACHE II score(p<0.05),住院天數(尤其是發作後住院天數)和死亡率成反比關係。而APACHE II score ≧23(OR:7.78,p=0.0032)、在C. glabrata菌血症發作前72小時有使用導尿管(OR:1.52,p=0.0295)和接受靜脈營養輸注(OR:3.79,p=0.0473)是影響C. glabrata菌血症發作後第28天內死亡之獨立危險因子。 結論: 若欲使用fluconazole治療C. glabrata菌血症,建議使用>400 mg/day的維持劑量(校正為正常腎功能後的劑量),且應監測最小抑菌濃度。對於最小抑菌濃度≦32 mg/L的菌株,使用fluconazole的治療效果似乎不遜於其他抗黴菌藥物,但應維持每日劑量除以最小抑菌濃度之比值至少>25。而C. glabrata菌血症發作當時的疾病嚴重程度、是否使用導尿管和接受靜脈營養輸注會顯著影響C. glabrata菌血症發作後第28天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