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化韻」是閩南方言的一大特徵,指以鼻化元音作為韻母,在發音時讓軟顎小舌懸在當中,下不觸舌根,上不抵咽頭壁,使氣流分別從口腔和鼻腔流出,形成「口鼻兼音」的現象,「鼻化韻」這一語音現象在閩南方言韻母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甚至能起辨義作用。《切韻》音系有-m、-n、-ŋ三個鼻尾,今閩方言表現出的鼻尾現象,有三個鼻尾俱存,也有簡化,閩南方言的鼻尾失落後,使前面的元音鼻化,鼻化韻於是產生。「鼻化韻」在漢語方言及閩南方言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與特殊性,鼻化韻是閩南方言的一大特點,由於漢語許多方言都有鼻化韻,但都沒有閩南話典型,本文擬以閩南方言鼻化韻作為研究論題進行討論。 本文以以下四個論題作為討論主題:「閩南方言鼻化韻字的中古來源」、「中古陽聲韻攝之閩南方言鼻化韻字的演化」、「閩南方言來源於中古陰聲韻攝的鼻化韻字」、「歷史上的鼻化韻和閩南方言的關係」。 本論文章節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文獻回顧與評述、研究方法。 第二章「鼻化韻的聲學機制與閩南早期鼻化韻現象」分為三部分,首先整合閩南方言鼻化字的形成與發展,包含古陽聲韻鼻化字韻尾音變歷程,以及陰聲字的鼻化現象,接著討論鼻化韻的語音性質及鼻化韻形成的聲學機制,最後,以朱熹《詩集傳》與閩南地區民間戲曲梨園戲(南管戲)中的語音材料,觀察閩南話鼻化韻可能已經出現的較早時代。 第三章「閩南方言鼻化韻字的中古來源」,以閩南話代表方言廈門音探討閩南方言鼻化韻字中古聲母與韻母系統的來源與音韻地位,並以閩南方言四大片的四個主要方言點:泉州、漳州、廈門、汕頭的鼻化韻類型與差異,進行各方言點鼻化韻母比較與演變分析。 第四章「中古陽聲韻攝之閩南方言鼻化韻字的演化」,採用十八處閩語方言資料,就中古轄有閩南方言鼻化韻字的韻攝進行演變研究,本章討論內容包括-ĩ、-ã、-iã、-uã、-iũ五個韻母,以中古韻尾類型作為章節分別論述,以及中古來母閩南方言鼻化韻,包括-ã、-iã、-uã、-iũ四個韻母。 第五章「閩南方言來源於中古陰聲韻攝的鼻化韻字」,討論中古非鼻音聲母陰聲韻攝鼻化韻字的讀為鼻化韻的成因,使用材料由例字讀音與結構,經廈門方言內部結構的相互影響,終至與漢語其他方言材料的參考比較,觀察範圍由小到大,進行全面觀察與分析。 第六章「歷史上的鼻化韻和閩南方言的關係」,探討「鼻化韻」這一語音現象多出現於北方方言,而漢語南方方言卻只有閩南方言普遍存在,屬較特殊,本章由閩南方言音系與北方方言音系之比較,探析閩南方言與漢語北方方言鼻化韻的關聯性。 第七章「結論」,針對本論文第二章至第五章的探討,總結本論文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