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寬《鹽鐵論》記錄了漢昭帝時期「鹽鐵會議」御史大夫與賢良文學朝野兩方,關於國家治理之理論交鋒,此書重現西漢前、中期所面臨的種種政治、經濟、社會、國防等議題。本文旨在以「實學」的視角探討《鹽鐵論》之諸項議題,透過分析《鹽鐵論》中所論辯的議題內容與說理技巧,探究其中所展現的國家管理經驗與學術思想精華,希冀能進一步作為反思時代政治社會各種議題的歷史借鏡。 本文分別從「政治觀」、「經濟觀」、「學術觀」與「辯論之語言技巧」等面向,挖掘《鹽鐵論》中經世治國理念的基本價值。就政治觀而言,御史大夫強調以集權、法治的手段治理國家,以確保國家與社會民生的穩定,而賢良文學則批判御史大夫的集權乃是藉專營政策假公濟私,並且否定對外戰爭,主張治國的長久之計應是禮義教化而非法治,並指出法治必須依賴德治來調和,政治觀點傾向儒家「王天下」理想。就經濟觀而言,御史大夫認為官營工商業並非賢良文學所指控的倡末抑本、言利不言義,主張由國家主導鹽鐵業,方能同時保全農業發展的穩定,賢良文學則批判新經濟政策由於官僚舞弊反倒成為傷農的苛政,並以儒家道德化的經濟思想主張抑制所有工商業。學術觀方面,法家代表的御史大夫修正先秦法家國富民窮、國強民弱的僵硬邏輯,提出有別於商鞅或韓非抑末理論的「本末並重」,而賢良文學所主張的「抑末」,則是以保守的道德價值觀,取代董仲舒對於功利主義積極面的容許,可見雙方代表皆選擇性地使用儒、法兩家的學術觀,藉以申論各自的政治經濟觀點。至於,《鹽鐵論》辯論過程所展現的語言技巧,本文由理論依據、資料文本、申論氣勢三個面向加以觀察,以凸顯經典引用與文字美學在論辯場合中的「致用」向度,展現出美文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