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以互文觀點探討車爾尼雪夫斯基小說《怎麼辦?》中的社會、文本、宗教元素。車爾尼雪夫斯基是俄國十九世紀中葉最重要的社會活動者、文學批評家。他寫實主義、功利主義的文學批評思想帶給後世深遠的影響。《怎麼辦?》作為車爾尼雪夫斯基最重要的一本小說,適切地表現出作者對於文學「功能」的要求,且在十九、二十世紀受到大量的閱讀與討論,小說中的思想連帶地形塑出特有的社會現象,例如假結婚、知識下鄉、改革與革命活動等。 然而《怎麼辦?》經常因其小說本身文學藝術的貧乏及偏激的思想而受批判;在二十世紀的研究則受到革命主義、馬列主義等政治意識形態影響。因此本論文嘗試在文本互文性,從社會、文本、宗教三種面向尋求對《怎麼辦?》的重新解讀。互文理論是從二十世紀中葉起於西歐蓬勃發展的文學思想,從最早巴赫金的對話主義、追求文本愉悅的巴特,到提出互文性的克莉斯蒂娃,以及布魯姆、熱奈特、德希達等。他們的學派、流變歷程雖各有不同,但整體而言皆主張文學的多元解讀與對話。本論文主文部分便以三章,分別從社會、文本、宗教三種角度論述小說中的互文現象。 第一章採廣義互文觀點,以社會學的污名理論,分析車爾尼雪夫斯基身為小說作者,其身上的虛無主義者污名如何給《怎麼辦?》影響,並且提出抗衡這種誤讀現象的方法,就是將小說視為「反」反虛無主義的思想體現。第二章始進入狹義互文的領域,細讀《怎麼辦?》中以歌德、席勒為首的德國文本,以及對於喬治桑小說的文本引用(цитата)。《怎麼辦?》中雖然只出現了少量的歌德、席勒作品,然而因著車爾尼雪夫斯基對於兩位德國文人的熟悉與熱愛,《怎麼辦?》與他們的作品深刻地對話著;對於喬治桑引用則需追溯到十九世紀俄國社會對於女性議題的重視。第三章再次回到廣義的互文維度,以宗教思想作為文本對話的途徑,闡釋《怎麼辦?》的情節橋段中,作者對於基督教的潛台詞(подтекст)。基督教思想伴隨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一生,而後世對於作家的形象解讀也皆帶有基督教色彩,以此條件為基礎解讀《怎麼辦?》,便能窺見當中潛在的宗教主題,例如新人、使徒利己主義、兩性道德、禁欲主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