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被派往北婆羅洲(North Borneo)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為研究對象,使用澳洲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下文簡稱NAA)庋藏的戰犯審判法庭檔案進行研究。本文中的臺籍戰俘監視員(下文簡稱臺籍監視員或監視員)在二次大戰期間被派往北婆羅洲監管由日軍俘獲的盟軍戰俘,因期間涉嫌不當對待或殺害戰俘,在戰後被同盟國當作戰犯嫌疑人起訴與審判,有些人被判刑並關押數年之久,更有少數人被處以死刑。在本文中筆者選擇與臺籍監視員有關的14宗案件進行探討,並以案件發生地為將之分為三組,分別是古晉(Kuching)、美里(Miri)、山打根─蘭瑙(Sandakan-Ranau)。古晉組為一起不當對待戰俘的案件,被控訴的臺灣人有37人之多;美里方面是兩件殺害無名戰俘案,13名臺灣人被起訴;在山打根─蘭瑙的分組中有11宗案件,除了一宗不當對待戰俘案,其餘十起都是有關殺害戰俘的案件,總共42人受審,34人被定罪,其中有兩起死刑案共四人被處決。 本文脈絡除第一章緒論、第五章結論外,尚分為三個章節,從戰俘營與戰犯審判的歷史開始梳理,除了整理出現有研究的成果,也能在進入案件討論之前讓讀者先行瞭解相關歷史背景;接著則是對與臺灣人有關的戰犯審判案件進行基本資料與內容的建立;最後則會從這些案件中,與現有研究放在一起進行分析,相互補充與改正,歸納出臺灣人在戰俘營與戰犯法庭上的戰爭歷史。 第二章〈現有研究中的北婆羅洲「戰場」〉,利用國內外學者現有的研究成果,從戰爭伊始的戰俘營開設收容與監視員招募開始鋪陳,介紹北婆羅洲四座戰俘營與俘虜來源,以及在營區中的生活,建構臺籍監視員接受招募與訓練的經過;接著是在臺灣相當少關注的「山打根死亡行軍」,兩千多名戰俘死於強迫行軍的路程上,以及之後的Ranau戰俘營,臺籍監視員在這之中大多扮演行刑者的角色,奉命將病弱與僅存戰俘處決;最後進入戰犯審判的範疇,這裡介紹澳洲舉行的戰犯審判之運作,包括在法庭內外登場的人物,流程與日程等。 第三章〈在戰犯審判檔案中的「戰場」〉,筆者翻譯NAA收藏、與臺籍戰俘監視員有關的14宗案件,將其中人名、求刑與最終刑度整理成表格,筆者將每個案件分為兩部份討論,其一是案發經過,其二則是審判過程中筆者認為值得注意的部分。 第四章〈分析─現有研究與檔案史料交織而成的「戰場」〉,本章節透過學界先進的研究成果與筆者整理的檔案史料,兩者之間的相互考證與補充,來探討包括臺籍監視員的家庭背景、與盟軍戰俘、日本軍官互動的過程,以及接受戰犯審判時雙方認為有罪與否的理由等題目。例如筆者整理監視員的年齡學歷與家庭職業狀況成表格,補充先前研究中只有少數監視員接受訪問、提供資料的闕漏;另外還可以看到盟軍戰俘描述臺籍監視員善待戰俘的證詞、以及監視員坦承自己犯行的例子,筆者藉由他們的證詞建構戰俘與監視員互動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