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51.232
  • 學位論文

《擬像》創作論述

The creation and discussion of “Simulation”

指導教授 : 陶亞倫 廖峻鋒

摘要


當代人類的科技使用情境中,臉孔不再僅是生理、心理的表徵,更是一種數據化之操作介面。在渾然不覺的情況下,使用者的數據被科技不斷地複製、轉譯、分析後,成為建構科技擬像的基礎。現今科技社會中的擬像,相較於過去大眾媒體領域有更高的能動性,甚至有可能進化、轉變為具有自我意識的新主體。本創作研究藉由具象化虛擬與真實之擬仿間必然的落差,並在觀者不知情的狀況下,記錄其臉部表情,並針對複製的產物進行其他操作,期能藉由觀展體驗,顛覆觀者對科技擬像的認知、喚醒大眾察覺自身與現今之科技擬像的關係,進而思索身而為人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字

擬像 臉孔 錄像藝術

並列摘要


本論文以中文書寫,作者無提供英文摘要。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楊凱麟(譯)(2001)。消失的美學(原作者:保羅.維希留)。台北市:揚智。
Arthur Asa Berger、董素蘭等著譯(2003)。大眾傳播導論。台北市:學富出版社。
周典芳、陳國明(編)(2008)。媒介素養概論。台北市:五南文化。
華沙(2017)。臉的秘密:「看」人的科學。新北市:遠足文化。
李信漢、杜綺文(2007)。Web 2.0,麥克魯漢知多少?。新聞學研究,第九十二期,頁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