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路線為橫亙中央山脈之能高越嶺路,藉由岩石劈理型態之區域性變化,得知在中央山脈西側的板岩層中,變質砂屑岩之長英質礦物顆粒仍呈碎屑狀組織為多,片狀矽酸鹽礦物之排列甚少具方向性,故劈理並不發達;而在板岩夾砂岩薄層中,則可見部份片狀矽酸鹽礦物因位於微褶皺之翼部而旋轉具定向排列性,成為間距劈理;而在細粒的泥質岩中,則多呈現發達的連續劈理。由西向東,變形砂屑岩中之長英質礦物顆粒逐漸出現拉長及截切、熔蝕之現象,片狀矽酸鹽礦物則略平行於此拉長之方向排列;就整個岩石而言,已具備斷續狀的無前理劈理。而在砂屑岩與泥質岩互層中,由於此些薄層均遭受褶皺,在褶皺翼部常會由壓溶液效應而產生一些夾皺劈理;而在中央山脈東側之大南澳片岩區中所出露的變形砂屑岩,其劈理形態主要有無前理劈理、夾皺劈理及分異層理,但各劈理的發達程度也有區域性的變化。 利用X光繞射儀分析岩石中伊萊石結晶度,並根據陳肇夏所劃分成岩帶-近變質帶-淺變質帶之界限:埔里至小櫻橋附近,其岩石的伊萊石結晶度值屬於淺變質帶;小櫻橋至縣界附近,其岩石中伊萊石結晶度值則屬於近變質帶;而縣界往東至銅門附近,其伊萊石結晶度則又逐漸變小,屬於淺變質帶。另外本研究區域內廬山層驟變的地點為霧社複向斜的位置,推測之明顯變化受向斜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