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飽和聚酯樹脂為複合材料原料中應用最廣之一種,但對於其硬化行為仍 甚少人探討,在SMC和BMC製造上有兩個主要的問題一即配料及儲存期間之 粘度調整和不飽和聚酯樹脂在硬化反應期間有高度的收縮現象發生。利用 異晴基(Isocyanate)與末端為OH基之飽和聚酯反應形成末端為NCO基之飽 和聚酯,再利用其未反應之NCO基與不飽和聚酯樹脂中之OH基結合達到增 粘效果,末端為NCO基之飽和聚酯具有增粘劑和低收縮劑之功效。不飽和 聚酯樹脂之硬化是屬於自由基連鎖共聚合反應,反應中微膠的形成( Microgel ),凝膠效應,分子擴散效應,不飽和鍵含量,及分子量大小, 是影響反應速率的主因,反應末期並有玻璃化現象,導致極限轉化率的產 生,使得轉化率無法達到百分之一百。本研究乃以微分掃描熱分析儀( DSC)及紅外線光譜(FTIR)研究不飽和聚酯樹脂由末端為NCO之飽和聚酯增 粘後之硬化反應,並探討飽和聚酯的分子量(鏈長度)和苯乙烯濃度對不飽 和聚酯樹脂硬化行為之影響,同時以凝膠色層分析儀(GPC)研究其在硬化 期間微膠粒子大小之變化,由實驗結果顯示,以末端為NCO基之飽和聚酯 增粘不飽和聚酯的系統中,飽和聚酯分子鏈越長,在硬化初期之反應速率 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