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時期重要作曲家之一安東尼歐.韋瓦第 (Antonio Vivaldi, 1678-1741),生於十七世紀末威尼斯,此時威尼斯的國勢正剛開始走下坡,原本處於東西方貿易樞紐的傳統地位,則因為美洲新大陸的發現與通向東方的海洋航道之確立而漸失勢,雖然如此,但在韋瓦第這個年代威尼仍保有為數可觀的領土,而其長期以來身為傳統樞紐位置的城市之一,所涵養的文化生活是極其豐富、多采多姿的;韋瓦第身處這樣一個異國文化融合與觀光重鎮的威尼斯,其本身又常至各地旅遊,因此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民情風俗以及多風貌的音樂表現。在如此的影響下,韋瓦第的音樂是多元且廣袤的,在加上韋瓦第本身的創造力,使他在當時歐洲各地人才輩出,眾星雲集的背景中,能在眾多音樂家中脫穎而出,流傳後世。 筆者所選擇的韋瓦第C大調短笛協奏曲,或許不是韋瓦第這位作曲家的代表性曲目,但這首協奏曲,不僅僅是韋瓦第眾多協奏曲中典型呈現韋瓦第協奏曲風格的曲目,而且也是至今短笛曲目中最具代表性與挑戰性的曲目之一。從原本在管弦樂團或管樂團中擔任高音音色的角色,到今日這個樂器不論發展技術的成熟或所需演奏技術的難度,都奠定了短笛走向個別發展的基礎。短笛在二十世紀的獨奏地位漸漸展露並受到重視,不少獨奏曲目被發掘出來,而許多現代作曲家,在傳統的聲響之下開始創新,尋找新的表現手法、新的聲音,因此創作許多給短笛的室內樂與獨奏曲目;許多長笛協會組織或各地音樂組織開設短笛音樂營、短笛比賽,且近年來美國各大院校漸漸開立短笛獨奏碩士,可見短笛地位漸趨重要且獨立。 本論文欲從巴洛克樂派韋瓦第的作品著手,分析與詮釋這首寫給短笛的C大調協奏曲 ,從作曲家生平背景、作品特色,到協奏曲風格分析、詮釋演奏方法,依循這些方向,期能對短笛的演奏能有更廣泛、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