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9.185.100
  • 學位論文

台灣民主學運的演變─以野百合學運和野草莓學運為中心

The Evolution of Democratic Student Movement in Taiwan : A Case Study of Wild Lily Student Movement and Wild Strawberry Student Movement

指導教授 : 天江喜久

摘要


本文以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與2008年的野草莓學運為中心,探討台灣民主學運的演變與發展。社會運動的涵蓋範圍非常的廣泛,其中學生運動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從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與2008年的野草莓學運就可看出,其活動進行之時,都獲得許多社會大眾的資源援助與鼓勵。 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在台灣島內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學生運動,這與當時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識、教育程度的提升與國際所提倡的民主主義、自由主義有很大的關係。從1949年「四六事件」開始,到之後的白色恐怖時期,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所產生的學生運動勢必會許多來自於執政當局的壓迫,使得台灣的學生運動在白色恐怖時期禁聲。 1990年代野百合學運是台灣解嚴以來第一個大規模的學生運動,也是台灣第一個學生代表可以直接與總統對談、協商的學生運動,因此野百合學運是台灣學生運的歷史開端,也是台灣成為民主國家的重要推手之一,在歷史的洪流中,他們不再是只懂得看戲的旁觀者,而是實際參與演出的實踐者。2008年的野草莓學運在歷經一個月的靜坐抗議活動,這被視為草莓世代的野草莓學運,要以何種姿態承接野百合學運的精神,甚至突破野百合所創下的框架,以證明草莓並沒有那麼脆弱,就是這個世代的學運者們該奮鬥的目標。 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所創造出的兩個學運,都會依據當時代的政治環境發展適合當代的學運特質,因此政治環境就成為了影響學生運動發展模式的主要因素,不同年代的政治環境,除了反應出不一樣的學生運動發展模式外;不同年代的政治環境,也影響到對於能表現出自我特色的圖騰符號發展;媒體,對學生運動來說,是外界對於該組織的認識,與該組織對外界散發意念的重要橋梁,因此媒體媒介亦是一項影響學生運動產生與運行的重要元素。從「傳統的野百合學運」到「新興的野草莓學運」,台灣學生運動形態的轉變最大的不同在於,野百合學運它是一個有成敗結果的學生抗爭形式,達到了訴求就解散;但對於野草莓學運來說,它是一個沒有成敗的學生抗爭運動。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6年3月24日,〈思想:反省與批判〉。《思想的求索》,聯經出版公司。
2004年6月,〈我的野百合 ─ 一個1990年三月學運參與者的自我批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4期。
T.A. Kenner著,呂孟娟譯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