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40.120
  • 學位論文

台灣傳統婚俗與禁忌之研究

The Study of Taiwan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 and taboos

指導教授 : 董芳苑

摘要


本論文分別以台灣傳統婚俗與禁忌兩部分為研究對象,並以禁忌行為作為研究主體。於時間探討範圍上自清代漢人渡台、日治期間、一直到戰後,自漢人陸續渡台後,於各地域、各族群間發展出的風俗習慣、民間信仰概不相同,正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透過古禮的探源,並嘗試藉由「現代的我」與「原始的他」的對話,重新審視詮釋「傳統」。 今日台灣婚俗風貌相當多樣化,婚禮的選擇不再侷限於過去傳統的婚俗儀式,相對的,多將傳統婚俗禁忌視為過去舊時代所遺留下來的迷信陋習而加以捨棄。然而在變遷之遽的台灣社會中,種種適應不良產生的「文化失調現象」,造成人們在價值觀的取捨間產生的進退失據無所適從,禮俗方面尤甚。亟應思考文化的反思的同時,希望藉由「探古俗、映今姿」的動作,再現傳統的精神意義與價值。人一生當中面臨幾個相當重要的「關口」,正符合荷蘭人類學者Arnold van Gennep的「通過儀禮」,個體必須藉由「通過」此儀式行為的象徵,強調過關的重要性。而在傳統婚俗禁忌中,種類相當龐雜,因此本論文以人、事、時、地、物進行婚俗禁忌的分類,並加以解析歸納其象徵的文化意涵,透過分析,發現婚俗禁忌中,許多必須藉由儀式的「通過」來達到身分角色的轉變,使整個婚俗過程中,充滿了象徵「分離─過渡─結合」的意象,也藉由「通過」的動作示意著「過關」,除了在過度狀態中完成身分的轉變外,並進而維持社會的均衡狀態。 回顧清代至戰後的婚俗流風與婚俗變貌中,所透露出變遷時代下婚姻觀的轉變,這其中最明顯的轉折點即在於日治時期,在西風東漸的影響下,不管在禮服及交通方式上的改變,甚至婚姻觀上的強烈衝擊,在赴日的留學生對戀愛結婚思想的推崇與播佈,無形中打破了台灣傳統「男女授受不親」的封閉交際行為。然而「變」的過程中勢必會有衝突、扞挌的發生,這些都可說是過渡的階段,終能適應於台灣這塊特殊的場域,揉合新舊,塑造出屬於台灣化的婚俗文化,並漸而發展出屬於台灣化(Taiwanization)的婚俗特色。當然,創造需仰賴傳統而再生,因此在婚俗當中仍有許多「被創造的傳統」出現,也成就了台灣婚俗的特色。傳統婚俗在今日台灣已不若過去那般的繁複隆重,過去婚俗禁忌中不乏帶有一些原始巫術的遺存,使其帶有神聖性的色彩。然而「生命的不確定性」帶給人們對未知的恐慌,因此在面對人生大事之時,對於禮俗、禁忌的恪守透過「寧可信其有」的心態與榜樣的力量─「依古例」與「長輩的告誡」的實踐,這種不得馬虎的態度更加強對人生大事的重視。在科學昌明的社會,透過文明放大鏡的檢視下,對傳統婚俗儀式的簡化或對婚俗禁忌的揚棄,轉而賦予儀式新的意義,禁忌的朦昧色彩褪去,對儀式的奉行多了情感的色彩,轉化為帶有祈福、吉祥的幸福象徵。

關鍵字

婚俗禁忌 傳統 再現 通過儀禮 台灣化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1957 《重修鳳山縣誌》,台灣研究叢刊第49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7 《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8 《平台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1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 《雲林縣采訪冊》,台灣文獻叢刊第3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
1960 《恆春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7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被引用紀錄


簡櫻招(2013)。婚宴儀式消費決策過程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8/YZU.2013.0015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