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ropin B (CB)是一個從天蠶(Hyalophora cecropia) 血淋巴液分離出來的天然抗菌胜肽,由35個氨基酸組成,CB對於細菌具有廣泛的毒殺能力,但其對於人體紅血球細胞並不具有強烈的細胞溶破能力,圓二色光譜(circular dichroism, CD)的實驗結果顯示,CB在水溶液中為無序纏捲(random coil)的狀態,但是在極性溶劑中會轉換成alpha-螺旋,利用核磁共振光譜學的技術,研究CB在20% HFIP溶液中的立體結構,其由兩段alpha-螺旋(殘基 4-21 和 殘基25-34)所組成,中間由一個脯氨酸扭結(proline kink) (殘基22-24)連接。為了仔細分析研究CB,合成了截斷型的短胜肽CB-N27 (殘基 1-27) 和 CB-C17 (殘基 19-35),並研究其脂膜的通透性、融合效應與抗菌活性,此兩種截斷型的胜肽都不具有抗菌作用,最小抑制濃度的抗菌測試實驗都顯示其損失了原有的抗菌能力,顯示適當的胜肽長度對於CB的抗菌能力是必須的。另一個CB衍生物CB1,是由CB將C端的部分,以N端序列取代所組成,CB1的多正電荷特性使其保留了抗菌能力,而CB 之N端序列的多正電荷(polycationic)與兩面性(amphipathic)的特性,有助於其抗菌活性,此外,CB-N27 和 CB-C17 的溶破脂膜特性、脂質混合能力、抗菌能力都下降,代表適當的長度的CB,不論是N端帶正電序列以及C端斥水性的部分,對於CB的功能來說都是重要的,而CB的螺旋-鉸鏈-螺旋(helix-hinge-helix)式的結構,讓CB兩段alpha-螺旋有可彎曲性,促進與脂膜的互動作用。 幾種天然的抗菌胜肽,包括 cecropins、magainins和melittins,都被發現具有殺死癌細胞的特性,然而這些胜肽的功效並不一定適合發展成對抗癌細胞的藥劑,我們的研究裡,利用天然抗菌胜肽CB當做模版,製造新穎的抗癌胜肽。cecropin 家族裡的一致序列模式為W-x(0,2)-[KDN]-x-{L}-K-[KRE]-[LI]-E-[RKN] (PROSITE資料庫編號:PS00268) ,而此特徵段序列就是對應在CB的N端,我們將此特徵序列重複三次,並在C端夾入一個鉸鏈(hinge),成為一個新的胜肽命名為CB1a,CB1a 在水溶液中並無構形,但在類似脂膜的環境中可以形成alpha-螺旋,而CB1a 溶在有機極性溶劑的立體結構也以核磁共振光譜技術進行研究,CB1a在20% HFIP 溶液中,其結構為 螺旋-鉸鏈-螺旋 (helix – hinge - helix)的形式,而兩段螺旋片端中間的夾角約為 60~110度,在CB1a第一段螺旋結構的中間部位,有一個肝素結合位置 (heparin- binding motif),恆溫熱卡計(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的實驗結果顯示, CB1a 在生理鹽度和25°C的環境下,與低分子量肝素的結合常數為1.66×105 M-1 ,CB1a 與肝素結合之後,造成很大的構形轉變,CB1a變的傾向於有二級結構的狀態。CB1a 對於幾株癌細胞展露出其具有發展前景的抗癌活性,但對於非癌細胞(non-cancer cells)的毒性卻是相對輕微,CB1a 對白血病與胃癌細胞的抑制濃度 IC50,大概低於CB的抑制濃度 2到8倍,此外,CB1a對於人類紅血球的溶血效應相當低,這些特性使得CB1a 可以被當作一個好的抗癌候選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