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溪集》是楊萬里任官毗陵時所作,也是他辭謝前人不學,自出機杼的開端。較之先前的作品,《荊溪集》確實展現了與江西詩派渾大典正、瘦硬奇峭完全迥異的風格。楊萬里捨棄典故,以直白的口吻專注寫物,以活潑靈動的方式表現自然風物的各種姿態,然而這個變化的起因卻是來自楊萬里的創作困境。本文即從這個角度切入,追溯楊萬里的師承源流,找尋讓他陷入創作瓶頸的真正原因,解讀他如何從江西轉向晚唐,又從晚唐盡棄前學的過程,以釐清楊萬里「忽若有寤」的契機。《荊溪集》不但在創作數量上激增,在題材的選擇與詩風的表現上也與楊萬里過去作品有所不同。我們關注的重點,是楊萬里在《荊溪集》裡對物象的摹寫,探討他如何透過物與物的關係安排、捕捉動態,以擬人化的方式呈現物象的各種生命樣態,反映出他對人與物的獨特思考模式。《荊溪集》的創新,讓楊萬里渙然不覺作詩之難,但這樣的結果恐怕不單是誠齋個人的突破,事實上江西詩派內部正悄悄發生著變化,對此本文也將深入探索,理出江西詩派從陳師道到楊萬里的蛻變軌跡。《荊溪集》中的楊萬里日日遊賞寫物,很可能與他的理學背景有關。我們也將進一步討論楊萬里如何由學人入詩派,融會理學與詩學,在他的詩中展現生動活潑的面向,開創出「誠齋體」新鮮潑辣的創作風格。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以楊萬里《荊溪集》詩的閱讀與分析為主,其間並輔以《誠齋詩話》等詩論文章,企求佐證楊萬里在創作與審美方面的追尋與表現。在風格的討論上,也會適度挑選相關詩人的作品,以引證楊萬里詩作的承襲或變異之處。章節安排方面: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回顧前人研究並加以分析,提出過去學界所忽略的地方,以及交代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各章節的內容概述。第二章「誠齋詩之變化歷程」,探討楊萬里的師承及淵源,以及誠齋詩風的變化,按照其詩集序文提供的學習歷程,從江西詩派、後山五字律、半山七字絕句到晚唐詩,思考他如何出入江西詩派,以及他對黃庭堅詩法可能的理解,冀盼沿波討源,追索楊萬里詩的演變軌跡,並且提出《荊溪集》在誠齋詩中的關鍵性。第三、四章以《荊溪集》為中心,分別就楊萬里的創作技法與詩學觀念,探討《荊溪集》在寫物方面的特殊成就。第三章「《荊溪集》寫物技法」,從楊萬里《荊溪集》的創作環境出發,討論他如何在詩中處理物與物的關係,表現出空間的概念,並以動態展現自然物的生命樣態,進而針對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關係,發展出具有思辨色彩的詩篇。第四章「《荊溪集》寫物與誠齋『活法』:詩學與理學的融涉」,推論江西詩派堆砌典故、忽略詩意的僵化現象,不少江西詩人也有覺悟,但楊萬里的創新筆法,使得江西詩派的內部產生變化。楊萬里的「活」,不只是詩法運用的靈活,他日日向大自然取材,把動、植物擬人化,也可能與當時的理學觀物思潮有關。第五章結論,總結本篇論文,一方面提出「《荊溪集》寫物研究」的成果與貢獻,在於匯通楊萬里的學習歷程,追索出從江西到晚唐,由創作困境到忽若有寤的轉變軌跡,以及《荊溪集》寫物表現對誠齋詩乃至於中國傳統詩歌的價值與意義。另一方面,《荊溪集》的研究在學界屬於起步階段,本文從寫物觀點出發,只是以管窺天。特別是寫物與詠物的關係與差異,實為可以進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