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是為解決白話文閱讀、寫作教學的困境和尋找新的可能性而書寫。論文分為兩部份。 第一部份有三章。第一章探討現代白話書面語的形成;第二章回顧五四以來與白話文寫作相關的寫作教學研究和語言學研究的發展脈絡;並且以1949國府遷台為分界,觀察這些研究後來如何落實在台灣的國民中學教育裡。第三章則是對現行「記敘、抒情、論說」的文章分類模式加以修正,重提夏丏尊先生第一本寫作教學書《文章作法》中的四種基本寫作類型:描寫、敘事、說明、議論;指出它們與國語基本句型:描寫句、敘述句、解釋型判斷句、申辯型判斷句的某種對應關係。這樣的對應,隱約透露了基本寫作類型和基本句型的對應,也是基本寫作模式和某種語用形式的對應。本研究站在這個理論基礎上,提出新的白話文本分析方法。 論文的第二部份,則是從閱讀、寫作教學的角度切入,利用這種依賴著「基本句型和基本寫作類型的對應」為理論基礎所發展的新方法,進行不同寫作類型的完整討論。這個分析方法,可以應用在文本的閱讀分析,也可以應用於寫作教學上最寬鬆的文本建構示範。這部份分成描寫、敘事、說明、議論四章。每一章,順序討論:這個寫作類型的意義與功能、寫作時的基本要求、寫作時的基本操作原則;在操作原則之下,一定區分為這個寫作類型最寬鬆的組織結構模式和語言運用形式兩個面向進行討論。最後,再選出典型的,主要使用這一寫作類型構成全文的白話文本,加入關於上述功能、要求、操作原則的討論,進行深入的文本分析。第二部份每一章的架構模式,前半部皆是方法、理論、概念的引介;後半部則是在文本分析中展現理論、方法的實踐樣貌。希望藉此構成一個完整的認知體系,讓大家去認識這樣的新的白話文本分析辦法。 餘論部份,提出了對於以「基本寫作類型和基本語用形式對應」為立論基礎的分析方法,所產生的懸念和未來可以拓展的研究方向。譬如: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在最深層思維模式上的鏈接為何?古文中以描寫、敘事、說明、議論為主要寫作模式的文本,在結構模式、字詞、句型等等修辭的或語用的選擇,與白話文本可以產生甚麼樣的參照和對話?文言/白話的爭論,應該不在於課本裡佔有篇數的多少,而在於進一步觀察、研究這兩種書面語如何鏈接?如何對觀?過去的如何影響現在?這些懸念和可能性,都是這個研究未來可以進一步擴展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