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83.123
  • 學位論文

香港政府處理抵港難民的對策(1937 - 1941)

Hong Kong Government’s Policies toward War Refugees, 1937-1941

指導教授 : 李盈慧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抗戰難民在香港的問題,時間斷限自1937年盧溝橋事件爆發到1941年底香港淪陷止。盧溝橋事件爆發後,香港開始出現自外地逃入避難的戰爭難民。此時期英國仍與日本維持正常外交關係,保持中立,因此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自然成為許多人眼中一個安全的避難所。隨著日本軍隊逐漸往南推進,越來越多難民湧入香港。 從1938年起,日軍勢力已進入廣東,10月廣州淪陷,日軍步步近逼中國與香港(新界)的邊境。此後,難民到香港的數量持續增加,出現了嚴重的難民問題。難民的湧入已經對香港生活各方面造成明顯的影響,香港政府再也無法忽視這個棘手的問題。由於人口不斷攀升使得住房不足的情況日益嚴峻,買不起住處的人只得露宿街頭。早在1938年廣州淪陷前的夏天,港九地區的就已經有將近3萬人餐風露宿,遑論淪陷後更加可觀的人數。香港政府意識到不能再等了,因此決定積極地救濟這些難民。 本論文欲了解以下問題:難民湧入香港這個現象到底如何發生?難民何時來,又如何到達香港?自1937年至1941年底香港淪陷,不同時期抵港的難民是否有所不同?香港政府對於難民的湧入有何反應?對難民抱持何種態度?如何對待難民?採取哪些救濟措施(諸如難民營、公共廚房、醫療救濟、遷移回鄉等)?香港政府面對外國難民和中國難民是否有不同的因應方式?大批難民的湧入,影響了香港生活哪些方面,影響又有多深?是否也為香港政府帶來重要的施政改革,例如提出新的移民政策?難民議題牽涉的面向相當廣泛,反映出此時難民與香港政府及社會有著密切的連動關係。 難民在香港有多種類型,包括商人、知識份子、學生、一般民眾等。本文以一般民眾為主要討論對象。這群人到了香港之後,不得不依靠當地的救濟(政府和慈善機構)。他們逃到香港單純只為了存活下去,這與商人、知識份子、學生逃到香港仍有其他目的有所不同。 1937年8月,第一批大量難民自上海抵達香港,這其中很多是外國人,僅在香港待到年底即返回家鄉。同時期也有不少中國人進入香港,但大抵都是商人或知識份子。究竟這群多具有身份地位的人士是否自認為難民,其實值得進一步的討論,但這並非本文重點。本文主要欲突顯的是,此時因為戰爭的緣故,不只平民百姓,還有相當多不同社會背景與階層的人紛紛逃至香港躲避戰禍。最初比較多人來自上海,然而隨著戰事範圍的擴大,中國其他城市的民眾包括武漢、南京、汕頭等,也開始進入香港。 1938年之後,難民數目越來越多,主要來自於華南,特別是廣東。這些難民多為一般居民,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因此停留在香港的時間普遍較長,儘管有些人來來去去,但大部份都一直待到1941年12月香港淪陷。他們是一個很大的群體,在本文所探討的這段時間裡,人數都超過一萬人,為香港帶來許多深刻且負面的影響,譬如:人口密集、環境衛生不佳、流行病的傳播、經濟負擔等。 由於難民對香港的影響越來越嚴重,香港政府終於在1938年底開始設立難民營。設立難民營最主要是提供為數眾多的露宿者一個有得住、有得吃、甚至可以看病的地方。入住者實際上不只有戰爭難民,另外也包括貧窮、無家可住的本地人。難民方面,主要的收容對象是婦女、孩童以及老人,至於成年男性則無法進入難民營。 難民營最初多集中於港九,包括港島的北角、九龍的京士柏以及馬頭湧。截至1938年底,總共容納了數千人。這三個位在港九的難民營,從啟用開始就一直運作到1941年底從未停止。雖然各個難民營的人數時有變化,但都維持在一定的數目,顯示出有相當多的難民在此時無法返鄉,又沒有地方可以去,只好繼續依賴香港政府給予的救濟和幫助。 新界難民營的狀況則有些不同。由於新界屬於英國的租借地,其地位有別於港九,因此香港政府晚一點在新界設立難民營安置湧入的難民。新界的地理位置與中國邊境相連,所以對很多來自廣東南部的難民來說,走到新界是很自然的事。新界難民營的位置離中國邊境都不遠(例如:八鄉、錦田、新屋嶺等地),正是因為這樣的地理位置,難民通常都來來去去,流動性大,使得難民營的運作狀況比較不穩定,開設或關閉難民營往往需要視難民湧入或遣返的狀況而定。不過整體來說,新界難民營的人數是高於港九難民營的。新界境內最大也最穩定運作的難民營位於錦田。錦田難民營於1938年底開設,最多曾收容四千多名難民,一直到1941年底都還有超過兩千名以上的難民居住其中。 戰爭難民的湧入不只影響了香港生活諸多方面,也在香港政府內部引起一些新的辯論,其中一項與中國人是否可以繼續自由地進出香港有關。從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起,香港政府一直對中國人保持開放的入出境政策,中國人進出自由。在許多中國人的眼中,香港與中國並無不同,特別是新界這個地區。新界連接中國邊境,因此環境跟周遭的廣東農村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中國民眾並不會明確意識到自己已經跨入一個由英國而非中國管治的區域。由於中國人與英國人的認知和立場不同,在這個戰爭侵襲、尋求庇護的時刻,香港─中國邊境的問題就成了一個重要的議題。 1930年代末,難民開始湧入香港後,外來人口入境政策變得很必要。香港政府發現要處理如此龐大的人口數目十分不易。再者,密集的人口已經影響到香港原有的生活環境和品質。因此,香港政府開始討論限制移民、難民入境,讓難民不再進入港九,只能待在新界。1941年初,新的《限制移民條例》(Immigration Control Ordinance)正式施行,明訂出不受歡迎的移民類型,主要都是社會底層或生活較有困難的人。大量難民湧入的情勢造成了這個條例的出現,雖然未直接影響到當時的難民,但已決定了戰後香港政府對難民越來越嚴苛的政策走向。 本論文之所以選擇抗戰前期的香港戰爭難民作為討論主題,是因為過去的研究談到香港難民時,多半僅觸及戰後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越南的難民(又稱「船民」)。關於戰前難民的研究不多,又主要集中描述知識份子、學生、國民黨人、共產黨人等群體的抗日活動,或是到港商人的活動,幾乎鮮少談論到最大宗的難民群體:一般普通的老百姓。 由於與難民主題直接相關的研究成果有限,本文便將研究參考範圍擴大,包括難民研究、香港史研究、中國與香港抗日戰爭研究等幾大主題,廣泛閱讀論文和書籍,以及多方蒐集史料。本研究採取歷史學的文獻分析法,因此史料是最重要的資料來源。然而,因為戰爭的關係,部份史料已經遺失或遭到銷毀,記載難民情形的資料也難以倖免。本文所使用的史料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香港殖民政府資料,包括政府檔案、報告或信件等;二為報紙資料,例如《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與《德臣報》(The China Mail);三則是時人所留下的記述或回憶錄。礙於資料份量與個人語言能力限制,本文主要參考英文史料,但也使用了一點中文資料。未能大量使用中文史料是本文的一大遺憾,若能進一步閱讀中文史料,必能針對此議題有更多探討,譬如了解香港政府與華人機構之間是如何合作進行難民救濟。希望本論文的完成,得以呈現當時香港所面臨的難民問題及其影響,同時解答了香港政府的因應之道。關於香港難民的研究,仍有許多待解答的疑問,留待未來再續。

並列摘要


The thesis is a study of the refugee problem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the start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1). The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in July 1937 sparked a swift and determined occupation of Chinese cities by the Japanese forces. In less than a year’s time, Chinese cities from north to south were under the attack of the enemy. The fighting produced millions of war refugees across the country who were fleeing to safer ground. In the south, Hong Kong was considered a safe haven, being the British territory and having declared a neutral position in the war.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considered Hong Kong a safe and interesting place to be. Shanghai industrialists, intellectuals from around the country, supporters of different political cliques, artists, travelers, etc. all flocked to this port city. Without a doubt, Hong Kong benefited from the influx of people, industry and culture; its development was happening fast and it was largely based on the tragic events happening in China. But the war was advancing and approaching the gates of the colony. The fall of Shanghai in 1937 sent many people to seek shelter in Hong Kong. But it was not until the Japanese presence in Guangdong in 1938 when an unprecedented influx of refugees into the British colony began. People that were now flooding the colony had no other particular interests there except from one very basic thing – survival. Many of them came to Hong Kong empty-handed, hungry and in bad health. Many had no relatives or friends in the colony to ask for help. These masses of refugees are the focal point of this thesis. Hong Kong, known for its open-door policy, accepted thousands of refugees on a daily basis. In a scope of a few years, over half a million people flooded the colony. Thousands of people had nowhere to stay and were in the mercy of the streets and the help they were offered.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responded by providing the most basic relief – accommodation, food and medical help.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lony, refugee camps were built to house the people in need (refugees and destitute alike). The affect that the refugee influx had on life in Hong Kong was enormous – all aspects of life were touched (society, economy, health and politics). The influx also influenced a century-old tradition, the free entry of Chinese people into the British territory, to slowly start changing. What was natural and necessary before, was now becoming a burden and a possible dang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the government commenced debates on restricting immigration to the colony.

參考文獻


Primary sources
1. Archives
1.1. Colonial Office Records (CO129):
560/13 Passports and visas issued to Hong Kong during Sino-Japanese dispute (September 1937)
562/1 Water supply (193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