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9.178.138
  • 學位論文

從鋼琴夜曲選粹探討夜曲風格發展

指導教授 : 賴麗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長久以來,大都以為鋼琴「夜曲」最早是起源自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他所寫下的二十一首夜曲作品,一直是經典之作,尤其是作品九之二的降E大調夜曲,更是家喻戶曉,「蕭邦等同於夜曲」這樣的觀念甚至被引用在現今流行音樂創作上。事實上,第一個在鋼琴作品冠上’Nocturne’為標題的作曲家,是愛爾蘭的音樂家約翰.費爾德(John Field, 1782-1837),他曾嘗試用過不同的名稱,最後才選擇了’Nocturne’來作為他那抒情歌唱風格的小品標題。1812年在聖彼得堡他出版了第一首降E大調夜曲,是最早以「夜曲」為標題出版的鋼琴作品,比起蕭邦1829年所作的第一首夜曲作品(Nocturne in e minor, op. 72 No. 1,1855年出版),足足早了十七年。 但因為蕭邦將夜曲的風格推展到顛峰,不論在各方面如伴奏、旋律、和聲等創作手法,皆比費爾德來得更為精熟,以致於蕭邦在夜曲創作上的顯赫名聲,遠遠高於費爾德,而較忽略了費爾德在音樂史上的貢獻。然而,在音樂歷史上,費爾德的夜曲地位,可以說是蕭邦夜曲的先驅。 在費爾德開啟寫作給鋼琴獨奏的「夜曲」(Nocturne)之後,各國也陸陸續續出現夜曲作品,一方面或許也受到費爾德巡迴各國演出的影響,或多或少刺激了一些地方的創作,各國如法國、俄國、德國、美國、匈牙利、挪威、西班牙、巴西……等皆有作曲家相繼寫作為數不少的鋼琴夜曲作品。 在蒐集、整理資料的同時,發現目前國內有關鋼琴夜曲的研究,大多著重在單一作曲家的夜曲作品,諸如費爾德、蕭邦、佛瑞等。但在費爾德建立了夜曲基礎後,在不同空間、時間下,其他的夜曲作品相繼而生,是否依循著費爾德奠下的基礎來創作,還是有所突破?依循或突破的地方又是在哪些部分?又或是如何融合個人創作手法而使得夜曲風格有所改變?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激發起筆者想要一窺究竟的好奇心,在閱讀大量樂譜後,選擇以費爾德、蕭邦、佛瑞、巴爾托克、浦浪克及巴伯等六位來自不同國家或不同時期的作曲家,試以其較具特色的夜曲作品,作一研究與探討,並加以剖析比較。

關鍵字

夜曲 鋼琴 費爾德 蕭邦 佛瑞 風格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nocturne piano Field Chopin Faure

參考文獻


謝綉莉。〈浦浪克鋼琴作品及彈奏技巧概述〉。《師大學報》。Vol. 50,No. 1(2005):131-149。
Schonberg, Harold C..《國民樂派》。陳琳琳 譯。台北:自華書店,1986。
陳漢金。〈無賴與靈修者的雙面一體〉。《表演藝術雜誌》。Vol. 78(六月號,1999):65-69。
Antokoletz, Elliott. The Music of Béla Bartók: A study of Tonality and Progression in Twentieth-Century Music.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Brown, Maurice J. E. and Hamilton, Kenneth L.. ‘Nocturne.’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vol.18. 2nd ed.. S. Sadie and J. Tyrrell.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200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