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04.136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論文摘要 本論文以明末松江畫派大家沈士充的生平以及繪畫藝術作為研究重點。沈士充確切的生卒年不詳,但據存世畫作推斷其主要活動期間在明萬曆三十年(西元1602年)到崇禎六年(西元1633年)之間。 沈士充師事趙左與宋懋晉,早期交往的對象多為明末江南地區的官員、文人、書畫家。晚期交往的對象多為詩社之友,並與董其昌以及陳繼儒仍然保持密切的往來。其活動地點多在松江地區,晚期隱居於松江府城城南之亦郊居以及紅蕉館,並曾居於城西北之天馬山。 存世畫作約有一百件,再加上有文獻記載的五件,共有一百零五件。本論文將其存世畫作分為早期與晚期,分別於第三章以及第四章作深入的研究。從西元1602年到1633年這三十幾年間,沈士充的畫風在光宗昌泰元年(西元1620年)開始有明顯的改變,即出現較特殊的構圖:對角線構圖、傾斜地平面的出現。其中又以作於熹宗天啟五年(西元1625年)的《郊園十二景圖》冊,最具此特殊構圖之極致表現。再者,他在完成此冊之後,幾乎未再出現「仿古」作品或山水圖冊之作品,所以本論文擬以西元1625年作為沈士充前後期作品的分界:從西元1602年到西元1625年為早期,也就是沈士充約四十到六十三歲之間,放在第三章中作探討。從西元1626年到西元1633年為晚期,約六十四到七十一歲之間,將在第四章中詳細介紹。晚期的時間雖只有短短七八年的時間,但是作品約有六十件,佔全部作品數一半以上,足以作為晚期畫風的研究依據。早期繪畫受到趙左與宋懋晉的影響較大,並致力於繪製仿古與山水圖冊。於仿古圖冊上受到董其昌的影響較大,並曾為董其昌代筆。此時期以仿古與山水圖冊繪畫成就最高,立軸畫次之。晚期繪畫脫離兩位師父以及古人的束縛,充分表現出自己的繪畫特色。此時期似乎也與董其昌的畫風漸有不同,並且不再為其代筆。晚期以長卷繪畫有較高的成就,山水扇面次之。綜觀沈士充的繪畫特色,符合董其昌所推崇的前人的最高繪畫成就:「妍而不甜、縱而有法」,也正如文獻所記載的「清蔚蒼古、運筆流暢、格韻兼勝」。

參考文獻


(清)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台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0年5月初版)
(清)梁章鉅撰,《退庵金石書畫跋》(上下) (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61)
(清)顧文彬、顧麟士撰,《過雲樓書畫記》(台北市: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2)
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美術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期(民國九十一年)。
石守謙,〈董其昌《婉巒草堂圖》及其革新畫風〉,《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第65本,第2份,(1994年六月);《風格與世變》(台北市:允晨文化,1996年)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