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旨在闡釋晚明社會「倫理」與「審美」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觀察晚明文人如何在「倫理」與「審美」這兩重「有限的意義範圍」游移、轉換;並分析晚明審美經驗的各個面向及其內涵,試圖指述晚明人的審美經驗,乃是一種對於人性內蘊、存在價值的深沈思考,以及各種情感淨化、認同之自我教育的嘗試途徑。 本文計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首先藉由晚明人對於《金瓶梅》閱讀、接受見解紛歧的現象,指出倫理世界與審美世界茲為晚明社會中最為醒目的兩重「意義世界」。兩重世界之間,或者有所區隔、對立,或者主次分明,二者之間相互游移、拉拒的現象,正凸出了晚明審美經驗的特殊性質。由於我們對於審美經驗的闡述,聚焦於審美經驗乃是一種情感淨化的過程,因此,當我們重新檢視晚近晚明美學研究概況,遂能明晰其間的局限與不足之處。第二節則說明本文取材範圍、論述脈絡,以及章節架構。 第二章「晚明『時代精神』與士人心態之嬗變」,首節論述推動晚明歷史不斷向前轉動的根本精神,即是陽明學說在晚明時期持續發展、分化、歧出與社會化的過程。第二節以晚明士人對於萬曆年間吳中行等五賢受杖事件的不同詮釋作為論述起點,探討晚明知識分子對於「道」與「勢」關係之辯難、思考,分析晚明士人各種或激徼、或恪守朝綱……之心理變化與價值取捨。 第三章「晚明倫理價值世界的失落與重建之諸般限制」,先從明中葉以後商業活動繁興,導致社會風氣急速變遷的現象,指出明中葉以來,不論商賈,或是知識分子,皆莫不試圖提出嶄新的倫理觀念,或是重申、邃密傳統道德價值,以面對人性價值的巨大改變。然而,由於各有其理論上、或實踐上難以寰通窮盡之處,遂皆難以有效地化成、轉易縱欲恣樂的社會風氣。 第四章「刺激、疲病、扭曲的社會癥狀與藝文觀」,在第一節中,我們指出「世俗化」世界的兩種人性發展方向,一是自我人格精神的無限擴張,二是人們不斷追求新奇、享樂,終而淪為放蕩的生活型態;前者以李贄的一生經歷作為闡述的具體例證,後者則描述一般晚明人對於官能欲望熱烈追求的景況。接著,我們將觀察此種時代氛圍下所孕育出來之「尚醜」、「好奇」的藝文觀念,說明透過審美視角,奇異醜怪的審美對象,如何具現人性情感的深度,審美主體如何藉此重新界定生命存在之意義、價值;而倫理主體又經由何種感知、照察與思考,將關於「官能享樂」此一活動建構成為道德關注的特殊領域。 第五章「入於生活,又自生活逸出──晚明審美意識的構成、審美距離與『冷熱世情』」,此章中,我們進一步追溯晚明審美意識的構成,分析晚明審美經驗的特殊的性質、內蘊,並觀察性靈小品與欲望《金瓶梅》此兩種內涵看似極端的文學作品,同處於晚明時代語境下,所展現的美學意義是否各不相屬?意圖藉此勾勒晚明審美現象的整體輪廓,繼之,以此作為一種「前理解」,說明晚明審美概念呈示了一種「狀態屬性」,充滿流動性、多義性的特徵。 第六章「餘論」,首先闡明「倫理感知」與「審美感知」兩股力量相互抵消下,人們易於失去生存意志與行動力量。此外,順著前述各章節之論述脈絡,概略性地審視倫理主體對於「欲望」進行管理與控制之道德思考,以及「養護生活」此一論題所具有之「倫理」、「審美」兩重經驗性質,繼之說明本篇論文未能深入闡明的面向,以及將來可以持續開展、擴充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