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強調會黨的主體特質,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切入,以會黨在清末民初的發展情形作為觀察的脈絡,透過清廷政府與會黨、會黨與革命黨、民國政府與會黨三方面的交集關係,來釐清會黨在辛亥革命前後的演變,並且討論清廷政府及民國政府對於地方社會的控制情形,從而考察辛亥革命對於下層社會民眾的意義與影響。清末時期會黨是地方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武裝力量,同時也是下層民眾的互助網絡之ㄧ。隨著清末經濟環境不佳、清吏統治不良,會黨的反抗活動不僅在頻率與規模上增加許多,同時也漸和其他階層的人民聯合,為革命運動起了集結和媒介的作用。在保皇黨與革命黨人相繼聯絡會黨的過程中,除了保皇黨與革命黨人對會黨的抗爭舉事注入了更多的政治元素之外,會黨也對保皇黨與革命黨人產生了若干影響。革命起事的後期,部分革命黨人認為會黨散漫無紀,不能據以成事,只能引為助力,主張不宜繼續以會黨為主力,從而忽略了對於會黨的進一步改造與整合。革命黨人成功聯絡會黨,但是整合改造未成,加上民國統治者亦未積極引導會黨的走向,導致會黨成為辛亥革命變革過程中無法順利變革的一群。